徐琼道:“此事是要有人提出来,但最好不是在下,需另觅他人。”
“哦!?”
庞顷一听,徐琼这是要公然拒绝?
不过他到底有脑子,当即问道:“何人比较合适?”
“来瞻还有一姻亲,乃银台司经历沈禄,由他提出来,到时我在背后帮衬一下,再有人为此说说话,或就可以了。毕竟非进士入翰林院,还要授予编修之职,确实从无先例。”徐琼提出解决方案。
这事不能由我来提。
我身为吏部右侍郎,应该很清楚朝堂拔擢官员的规则才对,我贸然提请,他人会觉得我有意坏规矩偏帮张来瞻,对我们的名声都有损害。
但沈禄来提,那就合情合理了。
毕竟沈禄只是举人出身,又不在吏部任职,不明白官员升迁的弯弯绕,情有可原。且就算朝中人指责他坏了规矩,他也可以说全是为了仗义执言。
反正就算最后丢了官,沈禄那边也没多大损失,到时不管是李孜省还是张峦,都会帮他找补回来,而他徐琼却丢不起吏部右侍郎这样的高官位置,毕竟朝廷正三品大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一旦下去了,再想回来就千难万难。
庞顷思忖后点头:“徐侍郎所见果然高明。那这事就这样说定了,回头有人提出此议,于部议时您要坚定站在支持张大人一边。至于吏部李尚书,道爷也会提前打好招呼。”
一个吏部尚书,外加个吏部右侍郎,再有朝中头号权臣加持,目的是为了帮张峦进翰林院。
这配置可说相当豪华。
本来不可能的事,突然间就好像一切都可以做到顺理成章。
徐琼提醒:“此事非要有科道言官参与不可。”
庞顷笑道:“这点徐侍郎不必担心,能打招呼的地方,一个都不会少。总归这次的事情,一切都是朝中人自己提出……最后道爷只是为了彰显风度,体现他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张大人不再影响到道爷办事……才会答应调来瞻去翰林院做个清贵的闲差……仅此而已。”
徐琼惊讶地道:“李银台这是把所有后续发展路程都铺设清楚了?”
“算是吧。”
庞顷拱拱手道,“跟徐侍郎您说话就是直接。其实张大人也很委屈,本来这件事与他无关,他参劾梁芳和韦眷,乃出自公义,谁知……唉!”
“所以说,是李银台自己要参劾自己?”徐琼问道。
庞顷笑了笑道:“有些事不好明言,您自己明白就行。敝人先告辞,回头还要去见其他人,就不叨扰您了。”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