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图纸与技术,以及14英寸口径主炮的制造技术,才使得日本走上了真正的独立建造大型主力舰的道路。
似乎是受了日本人的刺激,德国方面很快就回了电报,原则上同意中国方面派出大批船厂技师与工人,学习造舰技术,并且愿意帮助培养一批海军军官。
至于是否愿意为中国重新设计这款在“塞德利茨”级基础上跨越较大的战舰,还要看德国专家们的商议结果,也要看李安生提供的图纸与技术参数而定。
至于李安生提出的,中国派出人员全程监造,将来将造舰图纸与技术,甚至是舰炮制造技术一同交给中国,德国方面还没有给出回应。
李安生甚至提出了要求,希望德国能够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中国将舰炮工厂给建起来,就像英国帮助日本一样。
不过考虑到英国与日本是同盟关系,德国方面的迟疑,李安生也没有计较。
事实上,德国对于这艘新战舰,也是伤透了脑筋。
这个时期德国对于战列巡洋舰的建造方针则是“小步快跑”型的,积累经验的同时不断改进,“冯?德?坦恩”级只建造了一艘,随后的“毛齐”级建造了两艘,然后又准备建造一艘“塞德利茨”级。
真正要直到两年后,德国的设计师们认为技术、经验和装备都已经成熟,于是决定批量建造一级新的战列巡洋舰,也就是李安生所提出的“德弗林格”级。
李安生也并没有完全照搬“德弗林格”级,也作出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取消了主炮与副炮之外的小型火炮,将来用于统一改造安装高射火炮,这自然是后话,同时也取消了鱼雷发射管,鱼雷防护网等华而不实的东西。
由于“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过于优秀,使得去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进行一些小改进,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改动的地方。
李安生也提出换装更牢固的三脚舰桅,这样一来,使得速度也会略微加快。
将来他准备在得到燃油锅炉技术后,将“德弗林格”级战略巡洋舰的锅炉全部更换为燃油锅炉,这样一来,功率就更大,速度更快,也能换装更大口径的舰炮。
改造成战列舰也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德国战列巡洋舰的优秀之处,性价比高啊,用买战列巡洋舰的钱买战列舰。
德国方面的犹豫李安生也很清楚,按照他们一贯的性格,在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前,他们可不敢涉及一款跨越如此之大的战舰。
当然,这款战舰也很吸引他们,或者,能够作为宝贵的试验型号,如果建造出来的效果很好,那么,他们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