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3 / 5)

每天早晨起来一边喝茶醒神,一边就可以望见碧绿的天空,天高云淡处,不时划过驯鸽的身影,翅膀扑展的声音偶尔响在耳边,反倒是觉得更加安静了。还可以细数日光,闲对花色,很少有人会不心生神往吧?写得很美,很静谧,很安闲。】

刚刚参与回答的刘禹锡和王维但笑不语,看吧,我们和后世人的感受是一致的!

柳宗元暗自摇头,若真如此,郁达夫为什么要强调“破”呢?

【这是我对这一段中秋景的感受,总体来看应该是一种清新静谧的色调。那大家回想一下,郁达夫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水镜之下的柳宗元眼睛倏然亮了”

第45章 故都的秋3

【在文章开篇,郁达夫就明白地指出,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换句话说,本篇文章的所有描写,都是围绕这三个词展开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与郁达夫的不尽相同?为什么在他看来,北国的秋味,既有清、静,又有悲凉?】

刘禹锡:“他有蛰居之苦,抑或家国之悲?”

很明显,阅读理解的渗透力是惊人的。

柳宗元觉得不太对:“知人论世虽是必要之章,但人各不同,尽作如此解读,似乎有些失之武断。”

【听到这里,大家的小雷达或许就要指向破屋和破壁腰之类的字眼了。破有残破、破败的意思,不正好能体现悲凉吗?再说,悲秋已经是文学上的老传统了,“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郁达夫有这种感受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北方寒冷,秋景总是凛冽萧瑟的。】

曹丕和柳宗元等人一致点头:说得没错,悲秋之旨自有其渊源。

【可是,大家初中或许拓展过另一写秋的名篇吧!——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济南,同样是北方。】

众人:诶?又来一个哦!

大家心中也有考量,初中、高中应是后世的学习之所,楚棠每次提及相关课文,都会理所当然地说,大家学过。虽未明言,但不难猜出这书院范围覆盖之广,而能登上课文,或是被迁移提及的,无一不是名家名篇,老舍,必然也是那新文学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北宋。

苏轼不无兴味道:“鲁迅之文章冷峻深沉,郁达夫之文章有俚俗语却不掩雅人深致,这老舍的文章,不知又会是何种格调?”

在大家或期待或好奇地目光中,水镜里放出了《济南的秋天》全文。

清朝。

从郁达

最新小说: 痴傻十八年,开局创出修仙法 神甲赘婿:这个赘婿的机甲有点狠 谍战:一不小心真成了鬼子贵族 过湘江后,我打满全场,歼敌百万 仙福齐天 快穿:强制文男主竟是绿茶小狗 修罗场中心:黑莲花被心尖宠 折春漪 直播原神,古人全麻了 才华赢不了资本,关我红歌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