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4 / 5)

的那句正好标红:

【是的,在郁达夫看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苏轼看着苏辙笑了起来:“子由果然答对了。”

我弟弟真厉害!

苏辙:……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已经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苏轼装作没看见弟弟的怨念,盯着水镜上的文字开口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句话似为强调,但……是不是有些不够简练?”

他默默将那句“啰嗦”换了一个说法。

苏辙经他说也发现了:“后世为文,倒也不嫌繁复。”

不是说写的不好,是真有点不习惯。

【这里,郁达夫特别点出了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赴。杭州是南方,青岛是北方,按理说能饱赏北国的秋意了,但郁达夫没有停驻,而是继续向北,去到了北平,为什么?

很显然,在他看来,北平的秋味更浓,青岛的还差点意思。

所以说,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写“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恰恰照应了那句“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三个地名的转换,本来就暗含奔赴、寻访之意,也就更衬出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水镜下的众人一齐沉默。没错,这种感觉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先前听《短歌行》时就出现过。

“这大概就是楚棠经常提到的,阅读理解吧?”

嗯……好像一下子更能领会这四个字的意思了呢!

未央宫。

刘彻将溜到嘴边的“废话”咽了回去,转而开始关注文中提到的地名:“杭州、青岛、北平,只知南北,不知具体可对上今时的何地?”

太极宫。

后面的李世民多掌握了一个信息:“开皇九年,隋文帝改钱唐郡为杭,吴山越水确为典型的南地风光。青岛与北平俱在北地,天子守国门,北平莫非是幽燕之地?”

长孙无忌接着沉吟道:“若辗转三地赏秋为实写,这郁达夫行路的速度,是否太快了些?”

李世民大致估摸了一下余杭至幽燕的路程,也不由得微惊。他忽然忆起水镜曾经展示的袁老授勋时的画面,那宽阔平整的道路和可以载人的铁盒子,如果后世人的出行方式是那样,那这个赏秋的路程倒也能理解了。

但是,这样的路和铁盒子,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那么,作者选用了哪些典型的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味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3~11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典型景

最新小说: 综影视:雪棠 TOP:天降萌妹 关于我在海底小纵队的那些事 综影视:沉迷造反无法自拔 TNT:亲爱的猫猫,相遇已是上上签 在系列文里修bug(穿越) 上晓下薛 小姑奶奶下山了,在桥洞底下摆摊算命 低声些,难道带球跑很光彩吗 虚拟世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