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也是新鲜。更何况,其实我一直喜欢这里。”
他说的该是真心话。
那么,一切都圆满了。不是吗?慧宁是懂顺伯的,也看透了顺伯。人世间的男女,有很多种相处方式。同居,乃至于结婚,不是最重要的。这已经是他们之间能够找到的最好结局了。
黄昏过后,顺伯随我回来了。
而后,他就整理东西,要搬去山里了。
我想,那儿应该就是他此生最后的归宿吧。虽然一个出家多年,一个仍是俗人。但在那僻静的山中,能够终日陪伴,人生真的了无遗憾。
我觉得,顺伯和慧宁的故事,可以写一本书。这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此外,我并不认为会慧宁就不爱顺伯了。她的爱,是深埋在心里的。她信佛,或许期望肉身湮灭之后,期待来生,再次和顺伯相见。她一定做过这样的梦,有过这样的希翼,不管她年轻或是衰老。
他们之间,一定有过这样的约定。
对于我的看法,骆维森也赞同。
“慧宁出家,是选择用另外一种形式来爱顺伯。这种爱更慈悲,更宽宏。”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把这个凄婉的故事告诉了谢颖。她喝着茶,也很感动。我建议她动笔。这是一个绝好的题材。但我亲爱的闺蜜,却认为这个故事该由我来写。
“好吧,我勉力一试。”
这以后,骆维森和我,也时常到山里来看望顺伯。顺伯是一个很棒的老人。他在庵堂附近搭建了一座小屋,然后就没日没夜忙碌起来。
顺伯在老爷子身边呆了几十年,老爷子的那一套栽花养草的技能,顺伯早就谙熟于心。没过一个月,庵堂前后简直就是花海一片了。我第一次见时,震惊的以为走错了地方。
不仅仅是庵堂,整座小山,只要是有土的地方,顺伯都别出心裁地栽了芭蕉、文竹、香橼、茶树、兰花……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花园。
渐渐地,香客们就多了。
香客虽多,但并不喧哗。只要一走上台阶,不管男女老少,就会安静下来,静静地欣赏山中的美景。心怀虔诚,一言不发。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样动人的风景里,藏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谢颖约稿,我到底写了介绍慧宁和顺伯的文章。文章在报刊登出,几乎引起了轰动。是的,很多人都按照我书中介绍的地址,前来孤山,敬香献花。再有的,就是专为拜访慧宁和顺伯。有好事的外地记者,更将那段窄窄的石阶,称之为爱的阶梯,将顺伯住的白屋,称为爱的小屋。
老实说,知道他们宁静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