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报酬。”
“先生言重了,熙和给先生的并非金银等贵重之物,只是学生拜师的一番心意。昔年孔子收徒尚且要束脩,先生收下也是合乎礼法,父皇不会怪罪的。”熙和劝说道。
见叔孙通还在犹豫,熙和板着脸,“您若不收,师徒情谊不存,熙和都不敢安心受您教导了。”
“既如此,那臣便谢公主心意了。”叔孙通说完,便要开始今日的功课,“公主认为,大秦如今的律法如何?”
咦?居然不是立刻讲课,而是先考察她知识点?
熙和谨慎回答:“较为严苛,但也有可取之道。若无律法规束,世道会乱。”
“那公主认为,律法当如何改进?”叔孙通继续问。
“削减酷刑的名类,轻罪者不必重罚,可兼以德行教化,对涉及人命的重案审理,判处重刑,死刑者,须慎之。”熙和说道。
秦律面对判处重刑的人是有复审制度的,天幕说李斯被赵高污蔑谋反,秦二世最后派人来复查也是此理。
但其中的流程还是容易被人插手,也不知底层的民众可否真正为自己申冤。
叔孙通眼睛微亮:“公主认可儒家关于仁德的教化之道。”
“刑与德,是君主的掌权之道。若滥用法家的刑,那么众人就会畏惧君主,说他残暴不仁。赏罚有度,施以民众仁德,民众则会爱戴,此为权衡之道……”
见叔孙通听得认真,熙和话锋一转,“熙和才疏学浅,只是略有想法,现今如何治国,还得听父皇和大臣们的意见。”
叔孙通贯会审时度势,而今他受父皇重视,他便是父皇的人。
她的一言一行,恐怕都会传到父皇的耳中。
“公主无需自谦,您对朝堂的见解不输于陛下。”叔孙通得陛下召见,连着几日共商治国之道。他也是从待诏博士完全转正了。
陛下现在对儒家抱有好感,与他交谈之后,更是特命他做公主的老师。
天幕所言,他已知晓熙和公主很是聪慧,如今亲自一见,他觉得公主定能继承陛下的位置,带领大秦走向更高的高度。
“公主可读过儒家的《孝经》?”叔孙通问她。
熙和默了默,摇头道:“只浅读过《孟子》,关于孝的理解,自是不如先生那般深刻。”
叔孙通奉上几卷竹简:“那么,公主这几日的功课便是读完《孝经》并书写感悟,这份课业完成之后,臣得给陛下过目,望公主认真对待。”
熙和:“……”
这个作业恐怕不是叔孙通布置的,而是父皇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