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影响家里的劳动力,相反还少了一张嘴吃饭。
如沈清棠所说,不论将来谁掌控盘城,孩子总归货真价实学到了本事。
而且,沈清棠许诺,孩子结业包有出路。
仕途、从戎、卖艺、经商、种地。
士农工商全占。
沈清棠是个商人,又怎么会做赔本的买卖?
她无偿教育盘城的孩子,从小就给他们灌输大乾的文化,淡化孩子的国家归属感,等他们长大不会再有自己是西蒙子民的觉悟。
最起码不会因此反了大乾。
而对如今的沈清棠而言,盖一栋学院,请几个夫子、教习轻而易举。
他们的月俸对沈清棠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将来若是有些学子走仕途,将会是宁王的助力。
若是从军,有秦家军兜底。
而且西蒙人善骑射,正好补足秦家军的骑兵短板。
若学技艺,可以当情报贩子。
若学经商可为沈清棠所用。
若只会种地……那就种吧!思想已经改了的百姓还是会拥护大乾。
裴鼎想,沈清棠把学院的地址选在三角山,要的恐怕也不止是盘城的学子,势必还会有禹城的以及北川的。
这些孩子,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学在一起,都是互相影响的。
将来,为敌的可能性无限小。
前提,宁王和秦家军要真的能攻下附近城池。
不过肚子里没有墨水,目光短浅的老百姓只能看得到眼前。
怎么盘算都觉得沈清棠此番提议,他们不亏。
于是凑到一起开了个小会。
没多久,就达成了统一,愿意跟沈清棠签契书。
几个里正跟裴鼎打过交道,相信裴鼎的为人。
其余的人却不信。
他们不信大乾人没关系,但是他们信银子。
沈清棠按照当前佃租的价格,支付了这些里正们半年的地租。
相当于租他们的土地,但是种地的还是他们。
在契约中约定好,盘城百姓要种一茬番薯和红薯。待到秋收时,倘若番薯和马铃薯售卖的价格超过地租,沈清棠再额外支付他们一笔购买番薯和马铃薯的银钱。
待到来年,再加大种植面积。
若是秋收时,番薯和马铃薯的收成没有地租高。
沈清棠只按市价收马铃薯和番薯,不再要回租地的银子。
银子是先付给村民们的,就算沈清棠反悔,村民们手握银子可以选择拒绝还。
“最多一个月,等我办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