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弘立即吩咐随从上山通知村民。
不多时,只见山林小径上陆续走出许多衣着朴素的百姓,他们面带惶恐却又难掩好奇,远远地望着海滩上那群装备精良的大昌水师。
妇孺老幼簇拥在一起,男人们则手持鱼叉、柴刀,保持着警惕的姿态。
在郑弘用当地方言高声解释后,村民们渐渐放下戒心。
几位长者越众而出,用带着闽南口音的官话说道:
"大昌将士远道而来,小村无以招待,唯有这些鲜果鱼虾,聊表心意。"
江云见一位白发老者亲自捧着竹篮上前,连忙躬身回礼:
"老人家客气了。水师在此驻扎,若有叨扰之处,还望海涵。"
他示意士兵接过赠礼,同时让后勤官取来随船携带的丝绸和瓷器作为回礼。
村民们见到精美的丝绸和瓷器,顿时喜笑颜开,最后的戒备也烟消云散。
很快,整个海滩变得热闹起来,士兵们帮助村民搬运物品,村民们则生火烹煮当地美食。
趁此时机,江云将郑弘请到临时搭建的军帐中。
帐内简单布置了桌椅,海图铺展在临时拼凑的木桌上。
江云开门见山道:"郑大人,实不相瞒,此次前来,除了剿倭之外,还希望能在贵地建立一处补给点。”
“大昌水师日后在东海巡弋,需要地方补充淡水食粮,维修船只。"
郑弘闻言,沉吟良久,手指无意识地在海图上摩挲:
"江大人,此事关系重大。琉球虽是小国,却自有法度。”
“设立外国军港一事,需禀报国王定夺。"他抬头看向江云,话锋一转,
"不过近年来倭寇日益猖獗,上月才洗劫了沿海三个村落。若大昌水师能在此驻军,于我国也是好事一桩。"
接下来的三日里,大昌水师与当地村民相处融洽。
江云特意下令,严禁任何士兵骚扰百姓,违令者军法处置。
这条命令通过郑弘传达给村民后,双方的信任更深一层。
第三日黄昏,一队仪仗从王城方向而来。
八名骑兵开道,随后是鎏金轿辇,琉球国王赵显民竟亲自前来。
更令江云惊讶的是,这位国王的仪仗、服饰竟与大昌亲王规制颇为相似。
"孤王赵显民,欢迎大昌使者。"国王约莫四十年纪,面白无须,身着绛纱袍,头戴远游冠,言行举止透着儒雅之气。
江云按大昌礼制行觐见之礼后,忍不住问道:"恕外臣冒昧,观王爷姓名容貌,皆似中原人士,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