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已着手开采。”
“虽井下支护、通风排险等事颇为艰难,工匠们仍在摸索改进,但产出之石炭(煤)已初见成效,其燃烧之烈、持久之久,远非木柴可比,用于锻造坊,兵刃甲胄的品质皆有提升。陛下对此极为重视。”
“甚好。”江叶点头,能解决能源和锻造问题,意义重大。
“其次是那‘棉花’。”李斯继续道,“去岁便按林如夫人所赠种籽及法子在皇庄试种,成果颇佳。”
“今岁开春,已扩大种植,选了几处气候适宜的郡县进行推广。”
“织妇们正在研习林夫人留下的纺纱织布之法,虽尚未娴熟,但所出棉絮已显其轻柔保暖之性。”
“待到秋收,若能丰产,制成棉衣棉被,今冬边关将士与北地百姓或可少受些冻馁之苦。”
“若能如此,便是功德无量了。”江叶由衷说道。
“还有周兴福先生所献之新式稻种、土豆、红薯等物。”李斯眼中闪着光,“皆于骊山皇苑辟出专田,也是公子今日所临之地。”
“它们皆由精通农事之匠人精心照料。去岁试种之稻,穗实果真更为饱满,今岁扩大了规模。”
“土豆与红薯长势亦喜人,只待秋收验证其产量是否真如周先生所言那般惊人。若果真亩产数十石……”
李斯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那将是泽被万世的丰功!”
江叶能感受到李斯话语中的热切与期待。
这些作物的推广,无疑是解决饥荒、稳固国本的基石。
李斯补充道,“此外,张怀明先生留下的‘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亦在秘密研制之中。”
“造纸已有些许眉目,虽洁白平整度远不及公子冯一鸣所献之后世白纸,但已能书写。”
“活字铸造颇为不易,工匠们仍在反复试验合金配比与刻字精度。”
“陛下常催问此事,期盼能早日用于刊印《秦律》,广布天下。”
马车微微颠簸了一下,李斯扶稳车厢,笑着总结道:“总而言之,公子放心,陛下励精图治,我等臣子亦不敢懈怠。”
“公子与众位贵客所赐之‘天工’,皆已播下种子,只待时日,必能在大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陛下时常感慨,恨不能早日再与公子相见,共商推行之大计。”
江叶听完,心中感慨万千。
看来他们上次的到来,确实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持续的涟漪,正在一点点地改变着这个古老的帝国。
他看着李斯眼中闪烁的的光芒,微笑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