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和买地书籍相差不多的各种教材,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买地的扫盲班教材都做。
当时还在继续搞雕版印老教材,或者投入巨资去做新雕版的,后来都陆续败得差不多了,也只有前两种算是活了下来。不过,要说日子过得多好,那也说不上:合金活字哪怕到现在,都是市面上搞不到的东西,非常的紧俏。只有买地的官样印刷厂能弄到,别说民间的书坊,就是海外的国家,想要买也是被回绝的。
所以,民间的印坊,迄今印刷质量仍然低劣,这就倒逼他们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如果和官方印一样的内容,他们的价格也没优势,质量更是远远不如,那根本就没人会买!
要说在内容上使些力气的话,那就可想而知,这些印坊都在印些什么了,必然都是不能见光的东西。虽然买地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说不允许印刷某种文章云云,但谁敢和衙门讲道理?自觉理亏的人,可是绝不敢在繁华城市里做这样的事情。多数都是藏到乡间山里,方便逃避盘查的地方去了。
虽然钱可能是没少赚,但长年累月在乡下猫着,浑身土味,这样的日子也绝说不上享福。因而,也有一些人选择进城谋生,或者自己在乡下,让家眷进城,尤其是让孩子来上学。这些人只要一说自己是在建阳搞书坊的,来历也就异常分明了——都知道这是在印什么的。就比如吴香儿,一听这蔡金儿的籍贯,就断言她必定是私刻书坊出身,也是羊城港那些泛滥的盗版书籍的来源。
这蔡金儿来羊城港,主要就是为了孩子读书的缘故。她和老家的亲人是否已经断了联系,还是说彼方依旧继续在做私刻版印刷,这大家就不知道了,反正明面上,她是单身前来,带了一笔本钱,来了之后,便仗着自己对印刷业的了解,开了一间报社,也就是《羊城小报》,也凭借着自己的籍贯,很顺利地找来了不少福建道的文人,把盘子给码了起来。
就是主编陈老,大概是为了考虑到吴江这边,在买地报业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找了个脾气好的老书生来坐镇,抓些文法上的疏漏,其实没有什么实权。报纸的内容,还是蔡金儿做主,也就是一个目的——赚钱,只要是能把报纸卖出去,不要谈什么求真求实,什么耸动的新闻都敢编,倘若新闻消息,不能长期带动报纸的销量,那就从话本入手,总之,什么能卖钱,就做什么。
除了香艳小说是真的不敢过于露骨之外,其余什么恐怖奇情、奇幻修仙的故事,不管志趣多么低俗,《羊城小报》都是敢登的,也是因此,虽说名声不算好,但毕竟也是勉强站稳了脚跟,成为一张能稳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