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婶祖母,居然一点胜算都没有?
如果……如果这样的话,如果连洋番女都能用的话,那么,她这个吴江的边缘人,连周报都站不住脚,被打发到副刊来的不肖子孙,倘若能够投诚的话……
小吴轻轻地咬了咬唇:倘若能投诚,能立些功劳的话,她是否能得到向红副主编这一系的支持,进入总部,站稳脚跟呢……
第1226章 哲学的痛苦
“您想邀请我进入到汉人采风使的角色中, 以买活周报的读者群,作为假想的读者,撰写一系列的思辨文章?”
在主编办公室中,卢马姬微微欠了欠身子, 有些不可思议地总结了一下刚才和张利青的对话内容, “也就是说, 您会暗中推动, 让我的文章在《周报》上发表喽?”
“立刻大量登上报纸,这有点困难,可能得在别的地方性报纸上稍微锻炼一下,你也知道,现在周报的栏目, 稿源非常充足,社会评论这块, 一般一年以内, 不会重复采用同一个作者的稿件, 这算是默认的规矩吧。除非文章本身特别出色, 或者作者的社会威望很高,才可能破例。”
张主编的话, 带来的是一个很新鲜的信息, 但也相当的合理, 卢马姬微微点了点头, 这和《万国报纸》不太一样,《万国》的稿件中, 商讯来源是最丰富的, 其次就是欧罗巴各国的近况消息了, 除此之外, 一些风土人情的稿件,供稿者就比较少,像是她写的一些思考文章,更是笔者寥寥。
这不能不说是个相当的遗憾,但也符合买地的近况——在买活军这里,拥有数理化方面的才能,是非常容易过上优裕日子的,同时,买活大学更是拥有让无数学者沉迷不已的知识宝库。可以这么说,从西洋来的学者,人数虽然多,而且很多人在欧罗巴时,也是对政治、宗教、哲学有兴趣的通才,但来到买地之后,也会很快沉浸在理科的世界中。
一方面,忙于把技术落地,换取极其优越的物质享受,一方面则恨不得全天候都学习着未来数百年内,会陆续问世的各种公式、定理。这种纯粹学习而无需考量生计的幸福感,早就把他们给惯坏了,让他们失去了思索人生意义的动力。
蔓延在华夏的实用主义,使思考成为无利可图之事,这是卢马姬早已观察到的现象,她也知道,这是因为洋番的总人数还是太少,所以和她有同样爱好者不多。不过,哪怕大家不愿自己费力去思考,但也还是愿意汲取一些别人的思考结果,大概这会让他们有一种自己也拥有了智慧的错觉。
也因此,卢马姬得到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