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刺字者,各地衙门见之即捕,也蹿不到别处去,倘若卫拉特看管不力,让他们回到草原做马匪,各部台吉对这些刺字人也有处置权。所有不老实的人,只要不犯大罪,想要老实过日子了,我们始终都要留出一条悔改向上的口子来,让他们有地方可去。”
“至于说,若有些人还是草原上弱肉强食的老一套,吃不了饭,一定就想要去打草谷的话……那我们的要求就是,不管你怎么样,别来打我们的地盘,别来动我们的百姓。”
“东边不能来,他们要去哪里寻觅下一个积蓄甚多,足够让人吃饱的,林丹汗一般的人物……离开卫拉特会去哪里,那我们也管不了了。”
“还有,黄贝勒那里,这一次也可以让迁徙过去的遗民给带个话了,当年他说要西进的时候,也说了卫拉特只是个跳板,最终目的是在更远的西方,怎么在卫拉特一屁股坐下,就不挪窝了?一转眼,十年都要过去了,卫拉特难道是什么好地方吗?随着气候变冷,将来日子还会更难过的,告诉黄贝勒,要是不想那时候坐困愁城,去通古斯给弟弟挖矿,那最好现在就借着鞑靼遗民的加入,做点有气魄的长期规划了。”
珍、瓶二姐妹,已经完全被谢双瑶的这个规划给迷住了,不说成效如何,至少这个计划,缓解了她们心中的一个隐忧:察罕浩特的倒下,只是解决了草原的燃眉之急,但倘若气候大趋势不变,这片地方要说能永远就此太平下去,也不现实。
原因是显然的,此处对华夏来说是北面,可更西北处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也在迁徙那,罗刹人受到气候和人口的压力,都翻过山脉跑到通古斯来了,难道通古斯距离草原就很远吗?这两处也算是邻居了!
华夏人南下了,鞑靼人跑去占他们空出来的地方,鞑靼人迁徙以后,人口减少,剩下的人口能否护住草场,在远方来客的觊觎下保住地盘呢?如果不能,那在草原做吏目就是很危险的事情了,宝瓶的遭遇未必是个例,极有可能一再重演。
在严酷的气候下,战争与冲突,似乎是这时期所有地方都躲不开的基调,可随着六姐的几句谋划,一条新的道路突然间就出现在了两人眼前:如果一定有人要死,很显然,大汗死、大将死、大贵族死……这些占有巨大财富之人,他们的败亡是收益最高的。
死一个人,足够让好多人吃饱,这不是,死了个林丹汗,少了个察罕浩特,草原上的冬天就不难过了。与其防范着西北方蛮族东来南下,来挤兑本地平民的生存资源……为什么不把思路打开,就用买活军多次重复过的惯用套路,以轻徭薄赋为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