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是老弱妇孺,甚至有很多居所闭塞,买不到矫正鞋或者个人不愿,依旧裹着长足,导致不良于行的中年妇女,半是走,半是跪着爬着,也给她们把山翻了过去,穿过川蜀,跑到彩云道那里去安身了!
这其中还有一些寡妇,那真是无儿无女,六亲不靠,完全凭着自己的能耐,也走完了这漫漫千里的长路。进了川蜀还好,粮食还能给供上,很多当地人都流行给迁徙者舍一口吃的,怎么进的川蜀,这个别说章叠翠,就连切实和她们接触的吏目都想不出来。
人口怎么就这么多,这么多人怎么就这么能耐?这实在是个难解的命题,或许甚至任何人都不会有答案。在章叠翠的视角上,她是看到了这么多人给南方带来的冲击——这里的南方既包含了江南、岭南和南洋,也包含了江北这个南于关陇中原之地。
这些冲击,又有正面的好处——昆顺走廊的进展远远超出了预期,却也有很多的坏处,任何一个地方,一下多了千把两千万人,哪怕只是路过,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第一个受冲击的就是秩序,第二个则是粮食的库存,毕竟,不论如何这些人口在迁徙过程中是无法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
当然,怎么把他们引导去宜于安身之地,这也是令人极为头疼的问题,因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乐于远迁,很多人看着这里气候似乎能安身,就不想走了,可留下来又未必有足够的耕地,怎么把这些人撮弄去下一程,这就要看吏目的手段了。
一千万人那,只要是他们经过一地,那发生的影响就足够写一本厚厚的报告,产生上千事件了。更不要说他们途径的地方也并非一成不变风调雨顺,南方的雹灾断断续续,州县级别的减产绝收,每年都有听说,瘟疫也不会因为地理环境而特别绕过此地,章叠翠这五年来,每天眼一睁就是摘不完的紧急报告,这要是每份报告里预测的最坏结果都成真的话,买活军早就大乱至少二十多次了。
且忙且乱,全是意外,一直在奔波补救,这算是这几年的主题了,一直以来,知道人手窘迫,但真不知道居然这么窘迫。甚至窘迫到无法远虑的程度,目前工作重心,一个是稳定住南洋生产——这是一切的根源,再一个就是做好迁移人口的导流安置工作。
之前开展的什么小三线、移风易俗、分家迁居等,全都暂时放下,宗族也不急着拆了,旧风俗也不破了,都暂时放下,现在要集中力量把这波动乱给渡过了——什么时候,瘟疫止了,旱灾缓和了,雹灾规模也减小了,等新一批移民的扫盲班什么的都上得差不多,也都安顿下来,迁徙的浪潮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