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只能姑息问题,知识才能在一起危险中为你找出最微小的希望……这世上最富有魔力的东西不是迷信而是知识……”
不由得在心底喃喃地背诵了一会儿这些年来逐渐熟读的经典,陶珠儿如今还不把自己算为信徒,但她承认自己是很爱看知识教经典的,她知道这些都是祭司现编出来的,绝非神谕,但就是这些话让她觉得很有道理,很能安抚自己的心情。
在心里这么一读,她那点说不出道不明的恐惧,似乎也就丝丝缕缕地消散了,又重新想到了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不管怎么说,南华这里,还算是往好处走。曾经觉得彩云道汉人太少,夷人太多,但眼见着大量汉人也要从四面八方涌入彩云道了,这挺好的,彩云道的确有大片大片的荒林子,虽然哪怕不知道土质适不适合种水稻——但这边天候好,这个种一点那个种一点,吃饭总不是问题!
也还好有个彩云道,也还好南洋天候还行,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这些人口都该往何处去了!在彩云道这里,至少人口自给没问题——陶珠儿不敢想粮食产量多高,她对农事不算太精通,但也知道地是要靠养的,而且自古以来也没听说彩云道遍地产粮,因此不敢设想得太乐观。
“要说提高粮产量,那还得是安南,安南产水稻那是有名的。还有再往南的兰纳,那里也是粮库……这两处地方,多年来历经战乱,也有好些田地抛荒,祭司们都说了好几遍了,当真是可
惜,全都是上等的水浇地!”
“这要是把当地的荒田都种上……昆顺走廊还在其次,多余的米粮直接走海运去羊城港、天港也都是便宜。”
不比彩云道的百姓,更关注的是昆顺走廊打开的商贸通道,对当地生活的意义,陶珠儿更关心的还是昆顺走廊周围的耕地,她也很急迫地想知道,如今安南的战况如何了:从提议修路到出兵帮助阮主‘平乱’,也有不少光景,南华这里,消息传递很不便,至少要晚上两三个月。陶珠儿上次听到消息时,说是战况非常顺利,对方几乎不堪一击——她对此倒是丝毫都不惊讶,一个正在内乱的小国,民怨早已沸腾,怎么可能抵挡得住买地的精锐之师。
战争的结果是无需怀疑的,让人焦急的是所耗费的时间:地,地怎么样了!粮食种下去了吗?今年能不能有出产?
别说华夏两宗了,算上鞑靼各部、琉球、高丽、东瀛,甚至更北的通古斯建州,乃至隔了整个通古斯,只是隐隐约约和买地有了一丝联系的北海诸族,这些毫无例外,全都被过去几年的气候折腾得不轻的诸侯,恐怕也都急切地想知道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