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葛爱娣是港务局的,这时候顾不到别处,不过她也可以看到海面上点点的星火,犹如鬼火一样,一朵一朵相当的小,悄然贴海往避风港方向而去,从灯火的方位,葛爱娣知道这是沿海的疍民:这些疍民现在也愿意上岸避风了。
他们是羊城港重要的鱼鲜供应来源,本来是脚不沾地,从生到死都在海上。被敏朝视为野人、蛮夷,往往是海盗的重要来源,现在,疍民的年轻人去做海兵的多得很,老人小孩平时上水上学校,还有人试探着也开始在渔村盖房子了。而且他们普遍不再潜水——本来疍民中有些善于潜水的年轻人,会把耳朵戳聋,潜到水下去捞珍珠贝、海螺和鲍鱼,但这几种东西现在买活军都有养殖,尤其是以珍珠为多,疍民的年轻一辈里,决定保留听力学说汉话的比例显然有了一个很大的增长。
估计这一次飓风之后,又会有人想在城里、村里建房吧……此前疍民还是愿意住在海边的竹屋上,他们一辈子和海打交道,真离不开水,但竹屋在灾害天气是真危险……葛爱娣仰望了一下天色,曙光将至,在灯光的映照之下,她隐约见到了天边一条条纵向排列的云彩,犹如乱丝般,隐约泛着彩色,再往灯塔投下的光柱中一看,浪也很长:就刚几小时以前,有经验的老船工还说,没那么快,估计还要两三天。可这天气真是最说不准的事,这会儿再看这些征兆,按葛爱娣这几年的经验来讲,飓风也就在一两天就要到岸边来了!
她的预料是对的,第一日上午,港口依然是一片纷乱,货物搬运逐渐进入尾声,龙门吊也在做拆卸加固工作,船只开始陆续排队离港,但仍有半数停在靠内侧泊位,可以说防灾工作远远没有完成时,突然间,天色阴下,风就刮起来了,时不时能感觉到一两滴大雨,砸在身上生疼,但很快又不见了,好像那是被风力卷起的一捧海水,刮在空中就成了雨。
大家的动作都更快了,港口的气氛也凝重了起来。到了下午,大雨下下来了,浪也变得极大,小船已无法离港,只能在泊位上随波漂流,大船装满了压舱石,艰难地在风力的间歇中行驶着,明轮船的马达声,在风声中不屈地嗡嗡着,哗啦啦地打着浪,回到了泊位上,它的适航条件更苛刻,已经放弃了前往避风港,准备就在码头内侧生扛过去了。
所谓的避风港,当然也不是没有浪,只是凭着经验浪小一些罢了,有些船只放弃航行,有些则认为还有航行窗口,愿意赌一把——的确,当天晚上,风浪小了一点,雨也停了。码头这里船只相关的活动差不多告一段落,但依旧非常忙碌,所有人都在忙着加固货栈,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