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生活的风霜,这也足够说明她的出身了。
这是个有能耐的建州贵妇,在南下之前,她是大妃身边得用的女官,来到南边之后,爱兰珠的天赋逐渐就展现出来了,不但在培训班成绩优异,熟悉了买地的规矩,学会汉语,离开了培训营之后,爱兰珠也不像是大多数建州女眷,不是做些小买卖,就是再次成婚,还是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过日子。她摆脱了这种老式女子的思维惯性,而是选择进入学校,宁可交着一个月三百文的保护费,也要全职读书,这样,她在半年的学习后,便脱颖而出,考中了买地的吏目。
对于这些外来民族的佼佼者来说,他们的异族身份,在职业初期根本不是阻碍,反而是很好的助力,爱兰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过是几年时间,她就依靠着自己的语言优势,成为了外交部西北方向的专员——爱兰珠会说建州土话和鞑靼土话,甚至还开始自学虾夷人的土话,这些全都是华夏北部可以直接派上用场的语言,再加上本人精明强干,又会来事儿,等到童奴儿一干人南下出使时,爱兰珠甚至成为了接待小组副组长哩!
挂名组长的是汉人,这是必然的事情,但爱兰珠也很自然地接过了大多数交流工作,譬如这会儿,童恩海和爱兰珠在谈的就是建新的人才引进问题——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听到了消息,知道大典结束后的这几日,更士署也没有闲着,在城中扫荡治安,这就立刻嗅到机会,想和买地谈谈,能不能在人犯发配之外,新增一条前往建新的人才通道了。
按照建新的设想,这就和之前买地招聘人手下南洋一样,由建新官府来保证一定时期内这些人的口粮,也会发给相对买地比较丰厚的安家物资,建新愿意接受办事处的监督,确保不是把人骗去当劳奴使用,只是在招聘人群上,他们想做一定的限制——良民不敢要,反而想要有点案底,在买地不好融合,处处碰壁的。只有这样的百姓,才会扎根在建新那样偏僻的地方,否则怎么可能留住人?尤其是建新想要的,理化金融方面的人才,有点本事的自然都会在繁华都市中过好日子,别说建新了,南洋农场也留不住他们。
“和南洋比,建新有一点好——南洋也是买活军的地盘,这些有案底的人才,安身立命可以,但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出身有瑕疵,先天就弱人一筹,很难走远。但在建新,那就根本无关紧要了,就算到后来仍会被建州人打压限制,但难度至少比在南洋要轻一点。”
爱兰珠回去传话的时候,同是西北组的同事鲍宝瓶,便如此评价着——这件事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地方,如果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