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给了自己的答案:想要粮食,可以,买活军愿意和自己人做买卖,但要注意的是,买活军也只喜欢和自己人做买卖。
什么叫做自己人呢?说汉话,穿汉衣,承认自己是华夏子民,遵循买活规矩的就是自己人,在此之前,通古斯建州的贸易额度是有限的,并不足以让他们在通古斯极速壮大,买活军也不会卖给他们太先进的武器,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和罗刹人争斗。而如果他们愿意遵循买活军的规矩,那么买活军的规矩就会要求他们,对于罗刹平民不能任意劫掠——倒是可以用粮食来诱惑他们加入己方阵营学习汉语,这民族都是留好空的,罗刹族本来就是华夏百族的一份子。
看吧,最后还不是又着落在粮食上了?事实上,现在买活军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强势的姿态,就是因为他们在这个艰难的世道中拥有独一无二的粮食生产能力,所以各方势力才对他们又爱又恨,一边忌惮他们,一边又想方设法地和他们打交道。买活军决不能丢失这种生产力,所以——幸好他们先去了南洋,已经去了南洋,谢双瑶都无法想象,如果按照旧计划先去的北面,这会儿临时临头去开发南洋的话,在最初几年勒紧裤腰带的时候会有多少人被历史的裤腰带给勒走。
有了南洋,现在的发展思路就非常清楚了,北方今年的流民数量虽然多得超出预计,但南洋就是个无底洞,什么人才都能吸纳,不像是通古斯、虾夷地和袋鼠地那边,他们稀缺的是能人,南洋这边,只要是个壮劳力就缺,卡脖子的反而是运力:船运很好用,可船运能力是有限的,爆产能也来不及,没那么多水手,所以大量的人还是只能走陆路,这也就意味着买活军要组织华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途迁徙,从北方各地受灾地区,经过运河沿岸汇聚到福建道,再从福建道南下经过广府道、彩云道等地,横穿山区,从现在正在交战中的安南国经过,到达占城港附近的移民地区!
谢双瑶现在不去想有多少人会因为迁徙的艰苦和气候的变化死在路上——人总是要死的,这样会死,那样也会死,她要确保的是活下来的绝对数目胜过留在当地。只要多活10%的人,行动就是有意义的,如果能多活上一半,就可以视为是伟大的成功,值得为此付出更多的政治资源——比如,为了确保迁徙顺利,必须打通的安南走廊,这就意味着从此安南的政局更加复杂,买活军,以及他们驱策的知识教要跟着入场了。
人……人真的不够,这里不够的是合格的买活军士兵,谢双瑶事前没有想到今年的受灾区域会这么广,流民会这么多,她对于历史的认识毕竟不可能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