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确实已经开了,在朦胧跳动的火光中,大锅里散发着煮腊肉的香味,六慧想用筷子把腊肉挑起来,但很难办到,只好改用竹编的盖帘,用两张盖帘把腊肉夹出来晾着,随后取来红薯粉干,度量着马队中的人头数量,先下了十大团进去。
“出来得太急,不知道把笊篱扔到哪里去了!”
她姨母刚好走进来看望她,便轻声地和六慧聊天起来,抱怨着迁徙的仓促,六慧也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毫无印象,“要去石生家里借一下!”
笊篱肯定是要借来的,否则就无法捞粉起来了,姨母又连声应着,转身匆匆地走了,过了一会,石生家里的小弟拿了两个笊篱走过来,“佛慧姐,我哥哥说一个不够,家里有两个,都给你了!”
他年纪太小,记不得六慧已经改名字了——輋族人往往有两三个名字,小名、本名以及记载在族谱上的谱名,一般本家人,或者在成亲之前,族里人都会叫小名,而小名往往和信奉的守护神有关,譬如信奉‘石将军’的,小名就和石头有关,信佛的小名里就带佛字,自从两三年前,闽西落入买活军手中,买活军的商队和吏目开始进山了,輋寮就出现了大量的改名行为,虽然吏目们一再强调,六姐不喜欢被崇拜,但輋寮中现在起了‘六’字头做小名的人依然很多。
六慧便是其中的一个,在这个輋寮里,改名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因为大家确确实实地看到了买活军的好处——买活军让他们种红薯,那一年冬天,寮子里第一次没有冻死饿死人,大家很难得在不用做活的冬日里,还能把红薯尽量的吃饱,光是这一点,就是从前所有守护神都办不到的事儿!
当然了,红薯并非是买活军带来唯一的改变,他们还吸纳了很多人口下山去干活,第一年只有男丁——寮子对于带走姑娘的行为还是很警惕的,他们也害怕輋家女娘在外头遭到了欺辱。这些男丁在秋收后下山去干了三个月的活,其实也走得不远,就是在附近的驿站修路,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就带回了许多珍贵的布匹和棉花,还有宝贵的咸盐——买活军的盐价格的确是不贵的,可在此之前,寮子里真没有什么东西能换盐啊,他们实在是穷得厉害,就差给那些一样是客户的汉人去做佃户了!
这些寮子里的輋人当然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中,这个节点也恰好是徭輋客和汉客融合的节点——在这个时间点,輋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还保持着比较有独立特征的语言,分布在闽西、广北、江阴山区的輋人,还可以用自己的土话互相交谈,他们虽然也自称是客户,但却清楚的知道自己和汉人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