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双收的最终赢家,很大概率还是出自大地主大官僚家庭。
至于其余的考生,那就得看运气了,运气好的可以出头,差一点的没什么成就,但可以平安落地,至于其余的嘛……改革一定会遇阻,遇阻就要有牺牲,牺牲者当然就是一线的执行者了。有时候,决策层甚至还会有意地推动这种牺牲,营造出他们需要的舆论局面,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都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没什么太惊喜或者惊吓的地方,若有的话,也就是女科考卷的简易程度,还有王良妃的成绩了,王顺儿应该是这一次特科考试最大的赢家,谢双瑶认为她考榜眼是整个故事最精妙的地方,如果她考状元,所有人都会觉得是考官透题,就是因为她以很小的分差落在第一,围绕成绩这个细节的争论,会模糊掉焦点,舆论会从‘宫妃能不能考科举’,‘女人做吏目会不会太疯狂’,转变到‘成绩到底有没有问题’。这种巧妙的手段,虽然是小道,但很多时候却可以润滑着事态往策划者想要的方向去发展。
“要注意对王顺儿的专业教育和思想转换,但不要急着招揽她,可以在她的管理学专业知识获取方面尽量地给予帮助。”她给情报部门做了批示——现在招揽,是招揽不动的,也没必要招揽,让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反而更好。
谢双瑶对于社会科学和卫生知识的传播是不遗余力的,如果王顺儿能摸索出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先进工业生产流程设计——只要比买地先进了一点点,那买地也可以跟着学习啊,信息的传播肯定是双向的,而且买地有对讲机,信息传播太有优势了,有时候,培养对手就相当于在培养自己,好处要比坏处多得多。
看这份报告时,她也有些小小的惊讶点,但大体情绪很平静,阅读的速度也很快,等到开始看叙州考察团、丰饶县考察团递交的报告时,谢双瑶就看得要仔细得多了,她不断在几份文本中切换翻阅,从不同的视角,拼凑出万州危机的前因后果,各方反应,留下的伏笔,百姓的诉求。看完了之后,又找出了丰饶县口岸的船运统计报表,对比了过去几个月的客运数据,和去年同期的对比,同时有几分诧异地得出了最终结论。
“从买地回流的百姓变多了……我们不再是人口净流入地了。”
“看来,事情和我预料的有了出入,现在敏地各处的主要矛盾,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化为本地百姓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买活军扩张速度的缓慢,产生的激烈矛盾……”
原本,按照谢双瑶所设计的思想实验,买地拥有来自四百年后最先进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