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来看看,是不是入冬之后容易感风寒啊?觉得身子骨越来越不好……你这个是元气耗费得太厉害!仗着年轻,阳气壮,干活也不出汗,就不好好穿衣服,这多冷的不过是两件单衣,若是你买不起棉袄,你就多吃点辣椒,这个东西是便宜的吧?辣椒和酒一样,能激发阳气,还比酒便宜多了!”
小雷看病的风格,也很得到百姓们的喜欢——这是从买地带来的习惯,买地的大夫是不太说脉相的,只是记医案,也很少开药,更多的还是鼓励食疗,原因很简单:以前看得起病的人多少都是有点文化的,五千人里大概五百人能看得起病都不错了,但现在五千人里,四千五百人能看得起病,多出来的四千人文化水平很可能只有扫盲班毕业,也就是说会认拼音,除此之外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说脉相他们也听不懂,要说得通俗,病人才能明白医生的意思。
不开药,鼓励食疗,则是因为买地常年缺药,药毕竟不是说在福建一地就能种得出来的东西,很多药材特产现在还是敏地,这多出来的四千人需求,完全冲垮了华夏的药材供需关系,就算把全国其余地方所有的药材都卖过来,也不够买地吃的,而且很多衙门都发布公告,药铺不许擅自卖药给买地——别处不说,京城和本地的药材供应要能保证吧?
这在客观上也给买地的药材购买带来了阻碍,总之,买地的医院,除非急病、重病,否则都是很难开出药来的,大夫因此只能绞尽脑汁挖掘食材的药用价值,所以,万州百姓很快就发现小雷的义诊很有用,至少不开那昂贵的药材,便是码头的挑夫,山间的棒棒苦力,也都可上前诉说自己的艰辛,并且得到帮助不知多大,但至少可行的建议。
“你这个是颈椎问题,挑担的时候没有换肩膀吧,长期一边肩膀受力,高低肩太严重带累颈椎了——你要做导引操!”
挑夫这里,多是筋骨劳损,他们是看不起医生的,无非是自己买些跌打药酒而已,小雷也不要他们卧床静养——这些不切实际的话,买地的医生从来不说,多是以导引操来缓解,而说到筋骨问题,天下间没有别的地方比买地的医生更在行,因为大部分筋骨出问题的百姓都很穷,在敏地之外,他们看不上医生,医生自然也无处去累积经验。
只有在买地,大量的病例结合先进教材的教学,才能总结出针对不同问题的导引操指南。小雷只需要把病症分类,指南上就有对应的导引操图形教学,她这里不论教什么,一旁看热闹的百姓们,那就没有不学的!
这一下,可不得了了,又把挑夫的人心给收拢了去,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