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的行为有个词儿,叫做‘内卷’,以至于在买活军这里,传统的彩礼、嫁妆几乎消除,现在都叫赠礼——意思是给新婚夫妻二人的赠礼,是小家庭的共同财产,男方写婚书时,和从前比做出了这种种改变,于是也一反传统,不肯再把银钱白白地给女方家里,要留在新婚夫妻二人小家的家内了。
“这也和之前说的拆白党有关,因婚书只约束的是夫妻二人,其实也蕴含了一点意思——我们那里,不再是‘父母在,无私产’了。”张兄弟仔细地解释道,“婚书只约束男女双方,那彩礼不能给付女方亲长,便只能留在二人的小房内,算作是小房私产,若是离婚也以房产为限进行分割,嫁妆、彩礼——现在都叫双方家长给私产的赠礼,都算在内的。如此也是防备一方厚索聘礼,光身上门,后又求去的情况。”
木头媳妇便立刻脱口而出,“如此,娘家如何情愿?这女娘岂不更是……”
她话倒没有说完,张兄弟笑道,“是如此了,是以,现在亲友介绍的婚事,还有男方单独给女方娘家亲长谢钱的说法,不过份量也着实不多——也怕给得多了,财帛动人心,女方这里宁可舍了嫁妆,离婚了另嫁,岂不又是一笔了?又或者遇有小衅立刻寻了错处离婚,连自己嫁妆都全部带走,如此谢钱全亏,损失不小呢。”
不过,倘若完全按老规矩行事,也就是女方过门之后,一年只可回两三次娘家,完全不管养老的做法,又没得多少谢钱,还要自己出嫁妆做赠礼,那养女儿毫无疑问是赔本生意——有些老派的人家,便采取折衷的做法,便是把女儿从十几岁外出工作的钱,完全掌握起来。
到二十三岁说亲时,用这笔钱中的一部分来置办嫁妆,自己留一部分,再收一点谢钱,在经济上不算是太吃亏的,至少没有倒贴钱白养,如此也能接受女儿嫁出去后和娘家几乎不再联系,只偶尔走动的老规矩。
但,稍微有些算计的人家,便不是这样想了,他们或者感到从小养育女儿的心血,不是这些钱财能够抵扣,或者认为女儿也能出去做工,有了收入,也有为自己养老的能力,也要指望女儿养老,于是宁可不收谢钱,叫女儿把成婚前外出工作的钱,自己留着花销,学着积攒打理。
到了成婚时,再给一笔丰厚的嫁妆赠礼——但他们的要求也高,他们便要求女方婚后,‘视婆家娘家均等,走动如常,侍奉娘家双亲终老如子,侍病床前’,也有些家庭更进一步提出,如果愿意将一个后代冠娘家的姓氏,还有厚赠。
“哇……”
草原上的婚俗,哪有这么复杂?除了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