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还是愿意相信天下藩镇都是忠臣的。
面对赵德秀的犹疑,张昭直接上前说道:
“臣认为不是!”
接着张昭说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符彦卿提出的证据,经臣细细查验后全部属实。”
“第二:若符彦卿想随意攀咬,动荡我大宋社稷,为何不历数天下节度使?
符彦卿昔日位高权重,与天下节度使相交甚深,说出罪证并不难。”
“第三:符彦卿举告李洪信,郭从义等人本意是想拿捏朝廷,以图自保,动机合理。”
张昭说出了三点,让人信服的理由。
张昭话音刚落下,众臣就自然的点起了头。
一见众臣点头,赵德秀似乎被说服。
“那在众卿看来,孤该如何处置此事呢?”
优秀的监国储君,要懂得倾听大臣们的意见。
赵德秀话音一落,赵普就起身建言道:
“殿下不如传令涉案节度使,让他们来京与符彦卿当面对质。
若涉案节度使心中无鬼,自会前来,若他们有意推诿,那自然就是不审自招。”
赵普的建言,让赵德秀满意的点点头。
“就依赵相所言去办。”
而在赵普要领命而去时,李昉忧虑的提出了一个可能:
“李洪信,郭从义等人皆为悍将,若他们起兵对抗朝廷,那该如何?”
李昉的话,让不少大臣同时面露忧虑。
忧虑一生,众臣都将目光看向赵德秀。
赵匡胤不在,当下他们的主心骨就是他。
这时候赵德秀必须有所表现。
察觉到众臣的顾虑后,赵德秀轻轻合上了手中卷宗,一锤定音:
“无妨。”
“且看今日之域中,是谁家之天下!”
此话一出,众臣齐齐振奋。
这,这久违的安全感呀!
朝廷征召的命令还未发出,李洪信就先一步得知了消息。
那日旁听的大臣众多,会审内容是很难瞒得住的。
李洪信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妻弟,凭借着外戚的关系,李洪信早年间平步青云,数任地方节度使。
大宋建立后,赵匡胤为宽抚旧臣,命李洪信复任为凤翔节度使,坐镇关中。
李洪信为人嗜杀,加之才能平庸,在关中的名声一直不好。
当李洪信得知符彦卿攀咬他参与矫诏一事后,他的情绪发生了强烈的转化:
懵—惊—惧。
情绪的猛烈变化,让李洪信怎能按捺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