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异族在四方,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为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大多君主选择以羁縻政策换“和平”。
五代惯例如此,对于溪峒诸蛮入侵一事,潘美不敢自专。
当潘美的上书送到赵德秀手中时,恰逢刚领兵南下的曹彬,正在向赵德秀复命。
于是乎,曹彬见到了他的主上,重重拍了一下书案:
“区区溪峒,竟敢介入我朝统一?”
从赵德秀的语气中,曹彬明显的感知到愠怒。
对赵德秀来说,他能理解契丹、党项、沙陀、回鹘等异族,对大宋的统一大事有所影响。
毕竟这几方异族势力都不可小觑。
然而在之前,赵德秀根本都未听过溪峒的名称。
小小溪峒都敢贸然与大宋作对,足以证明一点——安史之乱后,天下异族轻华夏久矣。
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德秀收起潘美上书后,对着曹彬说道:
“你即日率荆南军南下,为仲询副手相助。”
洞庭湖水战后,武平军再无成建制水军,赵德秀将荆南军留在身边,用处已经不大。
而荆南军前身为湖湘军队,想来对溪峒诸蛮族有着足够的了解。
当下达完第一道军令后,赵德秀接着说道:
“你抵达衡州后,代我向溪峒诸蛮族宣达心意:
能战那便战,不能战那便守,守不住就投降,不愿投降就选择死!”
说完后,赵德秀最后重申道:
“我只接受以上四种结果。
朝廷发兵不易,我不想日后再听到溪峒作乱之事。”
赵德秀的话,让曹彬正色不已。
曹彬意识到,赵德秀是想彻底解决溪峒之患。
明白赵德秀的用意后,曹彬连忙起身领命而去。
看着曹彬离开的背影,赵德秀拿着虎符的右手正不断握紧。
赵德秀想起契丹使团南下一事,更想起近日与折德扆的通信一事。
滁州一战后,杨业受创颇多,赵德秀本意让他在扬州好生休养。
后休养一段时日后,杨业来书请求回麟州故乡与家人一聚。
麟州,大概是后世榆林一带,是大宋的西北重镇。
杨业少年时就跟随刘旻,多年未回到家乡,思乡情切人之常理,赵德秀自不会拒绝。
而杨业回到西北后,与丈人折德扆重新取得联系,镇守府州的折德扆得知杨业已然是赵德秀的入幕之臣,曾私下来信表达对赵德秀的感激之意。
名为感激,实为想在朝中寻找一个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