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明言。
虽不会明言,但厌战的情绪,却会为接下来的南征之举埋下隐患。
身为主将,赵德秀必须要考虑这一点。
故而在出征前,赵德秀要清晰的知道,军中对南征一事,是抱着何种态度。
而要想得知这一点,单单问田重进或潘美是不行的。
历史上赵光义灭亡北汉后,想着一鼓作气北伐燕云。
那时军中将领,出于一些原因普遍存在着厌战情绪,然大多不敢上书阻止。
接着赵光义将这事单独问及崔翰,崔翰力主赵光义趁势北伐。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后来,宋军就遭遇了高梁河惨败。
诚然高梁河之败,是诸多因素影响共同构成。但在那诸多因素中,“上下不同欲”是很重要的一点。
为避免重蹈覆辙,赵德秀先在军中散布消息,用以试探军中真实态度。
几日过去后,田重进、王全斌、潘美三人连携来到帅帐中。
收复扬州后,一直老实本分的王全斌,就被赵德秀调回军中。
行礼过后,三人向赵德秀言及了近日军中将领的真实想法。
听完田重进等人的汇报后,赵德秀的脸上露出笑意。
虽军中大多中层将领,不如李汉琼那般耿直。
然在这几日中,许多将领都通过暗示的方法,透露出支持南征之意。
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胜!”
在得到军中的真实想法后,赵德秀再无迟疑:
“击鼓,召众将!”
数刻钟后,军中将领皆汇聚于帅帐中。
因近来周行逢不臣之事,在军中闹得众人皆知,故许多将领都猜出,今日赵德秀召集他们的目的。
果不其然,诸将刚一到齐,赵德秀就有所动作。
在诸将面前,赵德秀面色愤慨,他举起周行逢上表的国书道:
“周行逢知他罪行败露,遣使致书,以图狡辩!”
说完这句话后,赵德秀将收到的国书,恨恨地丢在了地上。
当国书落地那一刻,诸将的情绪顿时激动起来。
先前大多将领不知赵德秀的真实态度,都不敢明面上对此事表达看法。
今赵德秀对周行逢的恨意不加掩饰,那还等什么?
李汉琼,从不让人失望。
国书刚一落地,李汉琼就起身指着地上国书开麦道:
“武平为我朝藩属,竟敢不顾太原王征召。
周行逢这是在藐视我朝!”
李汉琼两嘴一张,先给周行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