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个,权力却不进行严格区分,定然会造成“冗官”及军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当然在赵匡胤的视角来说,他现在想的是迅速将军队完全控制住。
很多长远的弊端他可能知道,但困于现实需要亦只能暂时忽视。
而赵德秀要做的就是,利用后世的知识,为赵匡胤提供一更切实有效的控制军权方法。
唯有做到这一点,赵匡胤才有可能改变方针。
“父皇新政,是想通过枢密院来间接掌控军权,然儿臣有一想法,或可助父皇直接掌控军权。”
赵德秀这话一出,大大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力。
皇权直接掌控军权?
试问哪一位皇帝,能抵挡住这般诱惑。
“速言!”
察觉到赵匡胤的急切后,赵德秀说道:
“当世调兵,多以虎符为证,而虎符或由枢密院掌控,或由三衙将领代管。
分管不清,加上单凭虎符调兵,容易生变。
儿臣是觉得,父皇不如在具体调兵过程上进行革新。
比如我朝可锻造精密符牌,一面放禁宫,一面放枢密院。
当有战事需要调兵时,枢密院需先请旨,待请旨后携带符牌及圣旨前往禁宫取另一面符牌。
待都勘验无误后,调兵令方能传至将领手中。
而调兵时若符牌与圣旨缺一,无论何人皆是死罪。
这样一来,大军的每次调动,都基本在父皇的授意下。
即可实现,天子直掌军权。”
赵德秀话音刚落,赵匡胤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以他对军队的了解,自能一眼看出赵德秀此议的关窍处。
“你此建言,细节方面虽有颇多粗陋。
大方向上却是对的。”
赵匡胤赞赏赵德秀道。
赵德秀知道他的这一建议,在细节上有颇多疏漏,他是故意为之的。
他这一建言,是参考了后世的调兵制度。
然一个制度再好,必须要因时制宜,要进行本土化。
而这一关键步骤,自是要交给当世的诸位良才。
上位者掌大略,臣工们补细节,这就是咨议省设立的意义。
当赵匡胤赞赏完赵德秀后,御辇恰好停在了城外。
御辇刚刚停下,外方就传来一阵阵大臣的参拜声:
“臣等祝贺陛下得胜归来。”
在众多响亮的祝贺声下,赵匡胤领着赵德秀走下了御辇。
众臣见御辇中竟走出两道身影,不由得齐齐一愣。
而在看到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