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制止,迟早会蔓延至全军。
到了那一步,不用敌人冲杀,己方就得先崩溃。
“抓住他们,杀!”
听到卢赞的禀告后,刘继恩咬牙切齿地下令道。
刘继恩想起当年他祖父刘旻,在面对逃兵时的果断措施。
除去面部刺字外,以杀止逃,是当世将领对逃兵的最常用做法。
然刘继恩与刘旻能一样吗?
刘旻当年是有军功在身的!
杀戮,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然逃兵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军心不稳。
这一深层原因若不解决,一味的杀戮到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而以当下情势而言,要想遏制住军中的逃亡之风不再蔓延,最佳方略就是撤军。
在撤军回乡的号召下,军心尚能勉强收拾。
军中不是没明白人。
然一些明白人的劝说,哪能劝的动一意孤行,一心想着立功的“皇三代”刘继恩?
刘继恩还想着攻打壶关,一战成名呢。
刘继恩的一意孤行,导致军中的逃亡之风愈发严重。
一开始还只是几位士兵,接着是十几位,后来甚至发展到一些低阶军官都开始逃亡。
情势发展到这一步,军中的大部分将率都坐不住了。
“殿下,退兵吧!”
几乎军中能排的上号的将率,都来劝刘继恩尽早退兵。
攻城本就不易,更何况现今军心不稳,汉军已有自身难保之际象。
这时候再想着去攻城,那不是白白送死吗?
在诸多将率的齐力谏阻下,刘继恩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本来刘继恩想着攻打壶关,近乎于头脑一热的决定,他心中并无长远的谋划。
军中少数人谏阻,刘继恩倒还能坚持下,可一下子好像引起了众怒,刘继恩就不太敢继续了。
在想起堂叔的下场后,刘继恩最后还是下达了退兵回国的命令。
下达这命令时,刘继恩心中满是惋惜。
他遗憾的看向壶关——赵贼!这次就先放过你。
当刘继恩退兵的军令传遍全军后,全军中浮现一片欢呼雀跃之声。
近来军中发生的变故,早让全军上下散失战心,只想着快些回到安全的国内。
军中响起的阵阵庆祝退兵之声,引起了被软禁在帐内的刘继业的注意。
这阵阵欢呼声落在刘继业耳中,让他满面愁容,忍不住连连叹气:
“只盼赵德秀志在上党,不在我军。
否则”
一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