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谈不上十分信任,他之所以还一直迟疑,便是在顾忌这一点。
刘钧的优柔寡断,让段恒气的差点将手中笏板折断。
“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军人数到底占优,宋军定不敢轻举妄动!”
临阵换将是大忌,当年赵王迁撤换李牧时,会没想到这一点吗?
明知而为,不是在于赵王迁愚笨,是在于那时赵王迁认为,不撤换李牧给他带来的危险更大。
战国时还讲究存亡继绝,当世一旦兵变,屠城都是常见的事。
谁敢冒这一风险!
况且在身为文人的段恒看来,兵力的优势大于一切,难不成宋军还敢贸然从城内冲出来不成?
在段恒的厉声劝谏下,刘钧心中有所依托,再无任何犹豫。
“快拟旨,拟旨!
命太原尹为石州节度使,持天子节前去抚慰诸军。
刘继业罢职,缚于军中,回到太原后再行定夺。”
稍稍恢复些冷静的刘钧,大概说出了圣旨中的内容。
刘钧口中的太原尹名刘继恩,是刘钧的养子。
太原城中并非无宿将,可情势发展到这一步,刘钧哪里还敢再将兵权交到异姓手中。
一听刘钧是让刘继恩去执掌兵权,赵华几个箭步上前,取出御案上的毛笔在空白圣旨上飞速书写起来。
旁人看赵华这么急切,都只会以为赵华是忧心国事所致。
当以平生最快的速度写完圣旨后,赵华将墨迹还未干的圣旨放到刘钧身前。
“速速盖印!”
赵华紧盯着刘钧,心中万分期待着。
在段恒与赵华两位权臣的迫切注视下,刘钧拿出玉玺朝着圣旨重重按了下去。
当玉玺落印那一刻,段恒与赵华齐齐松了口气。
段恒是在放松,终于有可能在兵变未发生前得以阻止。
刘继业统率的两万精兵,并不是他的嫡系部队,大多是河东本土子弟。
只要刘继业不先发制人,形成裹挟之势,圣旨到的那一日,刘继恩接掌兵权并不难。
至于赵华放松的是:
“算一算,十日之期还未到。
万幸!”
离开皇宫回到府中后,面对着闾丘仲卿的询问,赵华大大的吐了一番苦水。
“刘钧非愚笨之人,加之有段恒从中阻扰,此番入宫真是险象环生。”
诉完苦水后,赵华便开始邀功。
“刘钧虽被说动,然他本欲派冯进珂南下,亏得是老夫在一旁力荐刘继恩,刘钧方才采纳。”
一番诉苦,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