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善,故能代汉而立;
是故大将者,圣主之爪牙也,爪牙利则奸佞惧,爪牙钝则身首危。
今殿下有外戚李氏,当用之如夏侯尚、张安世等辈。
重外戚,亲宿将,为殿下备非常之应变。
若殿下能固本,壮枝叶,知应变,假以时日,社稷根基将皆在殿下掌握中。
汴京在握,天下何虑?
此谓臣之守国大略,还望殿下鉴之。”
话毕,卢多逊心怀忐忑地对着赵德秀一拜。
这是他第一次在赵德秀面前献策,不知道他多日来苦心思索的大略,能不能得到赵德秀的欣赏。
在卢多逊忐忑之时,赵德秀正一句句琢磨着他的“守国”大略。
琢磨良久后,赵德秀衷心地对卢多逊赞道:
“卿字字珠玑,颇有唐之名相玄龄公风范。”
卢多逊是个很聪明的人。
卢多逊清晰的抓住了,赵德秀的内心真实想法。
赵德秀真正想问的便是,他想成就大业该依照何种大略。
卢多逊不但看出了赵德秀的真正心思,还提出了一番很符合当下情势的大略。
卢多逊提出的“守国”大略,在当世有一个具体的制度写照:亲王京尹制度。
大宋之前的五个朝代,说白了都是在大唐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盛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事件是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会发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唐朝“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而以前代为鉴,是每位政治生物都会做的事。
“守内虚外”是宋代一个很著名的政策,可实际上这政策的雏形并非是赵匡胤首创,赵匡胤是大成者。
早在朱梁时期,“守内虚外”的些许趋势就已出现。
而“守内虚外”中的内,通常代指的就是国都开封。
正因这趋势在不断演变增强,故而自朱梁开始,若有皇子能达成亲王京尹的成就,那他基本是皇帝心中默认的储君。
在卢多逊看来世间大势如此,赵德秀天生具有嫡长的优势,加之赵匡胤对他的宠爱有目共睹。
只要赵德秀能按照他所规划的那般一步步走下去,他达成亲王京尹的成就指日可待。
卢多逊的想法,赵德秀岂会不知,历史上赵光义便是这么做的。
是否该采纳卢多逊的“守国”大略呢?
夸完卢多逊后,赵德秀陷入了沉思中。
一旦决意采纳“守国”大略,那他就会自然而然成为“守内虚外”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而当“守内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