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是好事。把心思用在正道上,把工作干扎实了,组织上,自然看得见。"
苏长顺心头一震,立刻回应:"谢谢局长,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视察继续。一行人边走边看。
王局长似乎想起了什么,边走边对杨厂长随意提起:"老杨,你们厂五一搞的那个话剧,《当家做主》,我后来听下面同志汇报,反响不错。工人同志们都说好,很提气。看来,你们厂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方面,也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杨厂长这次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坦诚道:"领导,实不相瞒,这话剧,从剧本构思到组织排演,主要是小苏同志一手抓起来的。我们就是提供了些支持。年轻人,敢想敢干,有想法。"
"哦?"王局长脚步微微一顿,侧过头,目光再次投向跟在侧后方的苏长顺。
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是之前的平静审视,而是多了一丝清晰的惊讶和浓厚的兴趣。
他想起之前和文化部那帮眼高于顶的文人打交道时的憋屈。
那些人仗着笔杆子,动不动就讽刺他们工业部是大老粗,不懂文艺,只会搞钢铁机器。
他堂堂一个工业部部长,为了争取点宣传资源,没少装孙子。
眼前这个小伙子,不仅能搞出这么接地气,工人叫好的板报,还能写出,排演出引起轰动的话剧?
人才,这绝对是个人才,而且是他们工业系统自己培养出来的,懂工人,懂生产的宣传人才。
一个念头瞬间在王局长心中成型。
今年国庆,部里肯定要搞大型文艺汇演,向上面展示工业战线的新风貌。
文化部那帮人肯定又要指手画脚,塞些不痛不痒的节目。
如果…如果能让轧钢厂这个苏长顺,弄出一个像《当家做主》那样,真正反映工人生活,展现工业成就,又有艺术感染力的节目…
那岂不是狠狠地打了那帮文人的脸?也为工业部争了口气?
他强压下心头的激动,脸上恢复了平静,但看向苏长顺的眼神,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是一种发现璞玉的欣赏和期待。
他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他转过头,对杨厂长低声说道,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老杨,这个小苏同志,是个好苗子。厂里要多关心,工作上,多压压担子,生活上,也要保障好,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杨厂长心头一凛,这几乎就是明示要重点培养苏长顺了。
虽然不明白王局长为何如此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