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分忧"的体贴。
"您是不知道,最近吧,院子里都听张婶念叨,日子紧巴得…快过不下去了。"
他叹了口气,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其实吧,街坊邻居也不是没心,可谁家也不宽裕。这不,都议论呢,说贾家困难成这样,街道办咋…咋不给想想办法?"
王主任眉头拧得更紧了,但语气很官方:"困难补助不是张口就有,街道有严格审核机制。家庭困难要主动向居民组,向街道如实反映情况,经我们调查核实,确实符合政策,该帮扶的我们一定帮扶。但如果家庭有劳动能力却不积极作为,甚至隐瞒收入转移资产,我们街道是不会搞无原则兜底的!"她语气透着原则性。
"王主任您说得对,道理是这个道理!"苏长顺立刻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诚恳,然后,又忧心忡忡地加了一句,这才是他此行重点埋下的雷。
"其实…我也琢磨过。您看啊主任,张婶——就贾张氏,她今年也才四十多吧?在公社干活儿,那这个岁数的女社员,那都是劳动的主力啊,挑担,下田,哪个活儿干不了?张婶那腰板子…咳,我是说,还挺硬朗的。您想想,要是…要是街道办能给她找个合适的活儿,哪怕扫扫大街,糊个火柴盒什么的,家里不就多一份收入?棒梗那孩子也不至于饿成那样不是?贾家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见天儿在大院里抹眼泪、喊困难了求街坊接济…"
这话,表面上句句是帮贾家找路子,解决困难,语重心长地为街道办献计献策。
可落在王主任耳朵里,每一句都像在抽贾张氏的脸。
"四十多,在公社是劳动主力"点明了贾张氏具备完全劳动能力,而且强调农村女性在这个年龄段是壮劳力,反衬城市闲在家里吃白食。
"腰板子硬朗"潜台词:能跪能闹能跳,身体好得很,哪有不干活的道理?
"找个扫大街,糊火柴盒的活儿"轻飘飘点出街道办有的是门槛低的安置工作,她贾张氏并非没有出路。
"不会像现在这样,见天儿在大院里抹眼泪,喊困难了"最关键的一句。
直接给贾张氏近期行为定性:不是真困难,而是习惯性哭穷闹腾,制造舆论压力,有劳动力却赖着不工作,等靠思想严重。
苏长顺心里冷笑一声,看着王主任眼中锐利的光芒又盛了几分。
显然这番诉苦精准地砸在了王主任那根痛恨等靠要,强调劳动最光荣的神经上。
"还有这事儿?"王主任声音提高了八度,带着隐隐的怒火。
"贾张氏才四十多?看着倒像五十好几,整天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