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深重,对李泰这个一度宠冠诸王的儿子更是如此。
更何况,李泰此次虽在河北事中折戟沉沙,损失了博陵崔氏这个钱袋子,但其本人行事谨慎,并未留下直接参与谋逆的铁证,最多是个“御下不严”、“失察”之过。
贸然动用极端手段,不仅会彻底激怒李世民,还会让自己背上残害兄弟的恶名,于名声、于稳定都极为不利。
软禁?看似稳妥,实则后患无穷。
将李泰圈禁在长安,无异于在身边埋下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雷。
那些明里暗里依旧同情或投资于魏王的势力,会将他塑造成被太子迫害的悲情英雄,更容易暗中串联,兴风作浪。
只要李泰还在长安,就永远是那些反对东宫势力可以围绕凝聚的核心。
“必须让他离开长安,而且,要让他离开得‘名正言顺’,让李世民放心,让朝臣无话可说,更要让他远离权力中心,难以再构成威胁。”
李承乾踱步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开始抽芽的树木,心中飞速盘算。
一个借力打力、一石数鸟的计划雏形,渐渐在他脑中成形。
数日后,东宫属官呈上关于河北新政及雪花盐利的最新奏报,数字喜人。
李承乾仔细翻阅后,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提起笔,并未立即批复,而是铺开一张信笺,开始给几位心腹幕僚书写密信,指示他们开始暗中进行一些铺垫工作:
一是搜集整理魏王旧属在地方上的一些不甚严重的“小过失”,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让亲近东宫的御史,开始留意各地宗室、尤其是亲王们就藩后的“贤德”事迹,准备在合适的时机上书颂扬;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青州地方官员、士绅的暗中联络与安抚。
与此同时,李承乾在处理日常政务时,对涉及魏王的事务,表现得格外“宽宏大量”。
有官员弹劾魏王府属官仗势欺人,李承乾反而以“魏王闭门思过,不宜以细故滋扰”为由,将弹劾轻轻压下。
甚至有一次,李世民问起对李泰日后安排的看法,李承乾还故作恳切地表示:“四弟才华横溢,只是一时受人蒙蔽。如今闭门读书,想必已有悔悟。
若能有机会为国效力,一展所长,亦是朝廷之福,儿臣之幸。”
这番姿态,果然让李世民颇感欣慰,觉得承乾确有储君气度,能顾念兄弟情谊。
而消息传到魏王府,李泰却是疑窦丛生,他绝不相信李承乾会如此好心,反而更加警惕,认为这是太子欲擒故纵的伎俩,行动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