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弹壳回收后经过特制清洗机处理,去除火药残渣和氧化物,然后重新冲压成型。
这样能节省70%的铜材,解决最大的原材料瓶颈。
包装方面,传统钢制弹药箱全部替换为处理过的硬木箱,重量减轻60%,成本降低80%。
金属弹链改为帆布弹链,不仅节省金属,还降低士兵负重,提高机动性。
生产自动化是最大挑战,需要改造整条生产线,采用半自动冲压设备和流水化装配,将产能提高至少5倍。
第二条,是火箭武器生产线。
李明远的眼睛在讲到这条线时格外明亮。
这才是真正的王牌。
火箭武器分两种: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和107毫米火箭炮。
前者用于大规模区域覆盖,后者适合精确打击和游击战。
喀秋莎采用16-24管设计,安装在改装卡车上,机动性强。
关键技术在于火箭发动机和燃料配方。
传统黑火药推进剂改良为铝粉增强型,推力增加30%,射程从8公里扩展至12公里。
107火箭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单管使用也可组合成多管发射系统。
关键改进在于尾翼稳定装置和简化的瞄准系统,使得普通士兵经过简单训练即可操作。
第三条是后勤装备生产线,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后勤的竞争。
后勤装备线专注三大领域:轻型通讯设备、野战医疗包和便携式净水系统。
通讯设备采用简化的晶体管电路,比现有电台小50%,轻40%,耗电量减少60%。
关键是可靠性提高,故障率降低80%。
野战医疗包革命性地加入了青霉素速溶片和创伤止血粉,减少70%的战场感染致死率。
便携式净水系统每台日处理水量50升,采用活性炭和陶瓷过滤元件,一次充装可使用30天,解决行军饮水安全问题。
这三条生产线要尽快推进,六个月内全部建成,一年内达到满产。
李明远合上计划书,眼中闪烁着只有他自己才懂的光芒。
先造出喀秋莎的完整模型,再逆向分解。李明远操作系统,很快,一台完整的喀秋莎火箭炮出现在系统空间。
他开始一层层拆解,将每个零件都简化到当前技术可实现的程度,同时保持核心性能不变。
最终得出的是一套极简版设计,材料要求降低70%,制造工艺简化80%,但性能只损失20%。
这样才行。李明远满意地点头,不求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