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慰道:
"日子怎么都能过。说不定啊,以后咱们这小店,比那个破厂子还强呢!"
一个月后,在羊城机械厂附近的一条临街巷口,“光奇维修铺”正式开张了。
红色的开业横幅下,刘光奇穿着沾了点油渍的工装,正利索地给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补胎。
店门口琳琅满目地挂着各种工具和配件,从自行车的链条、轮胎,到家电的电机、皮带,甚至还有几台待修的小型水泵和二手拖拉机零件。
“刘工,我这收音机吱吱响,能修不?”一位老邻居抱着台老式收音机来问。
“放这儿吧,下午来拿。”刘光奇用棉纱擦着手,笑容实在,“应该是电容老了,换一个就成。”
刚送走老邻居,又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人急匆匆进来:
“刘师傅,厂里冲床的离合器总打滑,您能去看看吗?急活儿!”
“行,等我换个衣服。”刘光奇二话不说就应下来,“机械方面的问题,我都能瞧瞧。”
这就是刘光奇的策略——什么都能修,什么都接。
从邻居家的家电、自行车,到附近小厂的机床故障,甚至偶尔还有郊县农民开来的拖拉机。
他技术扎实,手到病除,收费却比国营维修点便宜,很快就在这一带有了名气。
他甚至弄来一块小黑板挂在门口,上面用粉笔写着:
“专修各种疑难杂症,机械电路都拿手。”
下面还附带着修好的一些小发明:改装省力的打气筒、转速更稳的鼓风机、甚至还有自己绕线圈重焊的电动机。
傍晚收工时,妻子来送饭,看见丈夫满手油污却眼神发亮,忍不住笑了:
“看来这修理店,比当副厂长舒心多了?”
刘光奇一边扒着饭,一边指着店里堆的待修物品:
“舒心!你看,这都是大家信得过咱才送来的。
修好一件是一件,比在厂里扯皮强多了!”
开业后的一个月,这天刘光奇早早关了店门回家,手里提着一条鲜活的鲤鱼、一块五花肉,还有两瓶精致的白酒。
妻子周雨婷看见丈夫这么早回来,还提着这么多好东西,不禁好奇地问:
“今天这是有什么喜事?”
周父和周母也闻声从里屋出来,目光关切地落在刘光奇身上。
刘光奇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意,故意卖关子:
“大好事!你们猜猜,这一个月我的修理店挣了多少钱?”
周雨婷娇嗔地推了他一把:“我不猜,你赶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