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已带着详尽的投资预案,
活跃在各个特区的招商办公室。
这种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作风,
远超内地官商两界的普遍认知,
成了特区建设初期第一个令人震撼的“华兴速度”的最佳注解。
随着先遣团队将一份份积极的评估报告和初步协议发回港岛,
华兴的主力资金与项目才真正开始如潮水般涌入。
特区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
瞬间进入了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招商局、外经贸委、规划建设局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主要对接着华兴派出的核心谈判代表。
官员们虽疲于奔命,却个个精神亢奋,他们从未经历过如此目标明确、决策高效且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浪潮。
一份份正式的投资意向书、
项目建议书像雪片一样堆满案头,
审批流程被极大地推动着向前。。
电视新闻里,也开始频繁出现相关报道:
“本台消息,港资华兴集团旗下电子公司今日与我区正式签约,投资建设现代化集成电路封装厂……”
“华兴制衣项目落户我区,预计可提供超过两万个就业岗位……”
“由华兴建业承建的首个高标准工业园,已于今日破土动工……”
每一条简讯背后,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和庞大的资金投入。
华兴集团项目落地的消息,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迅速地席卷了城乡。
真正的轰动效应,始于各个预定厂区门口临时支起的几张木桌、一块手写招牌,以及桌后那条迅速蜿蜒、见首不见尾的长龙。
招工点就设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旁,简陋至极,却仿佛带着巨大的磁力。
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青年们,
穿着朴素的蓝布工装或洗得发白的旧军装,
提着尼龙袋或帆布包,眼神里交织着忐忑与炽热的期盼。
他们紧紧盯着桌前那块硬纸板上的招工启事,仿佛在端详一张通往新生活的船票。
启事上的字迹粗犷却清晰:
华兴制衣厂 招工
工种: 流水线操作工、熟练车工、质检员
要求: 年龄18-40岁,身体健康,高小文化
薪资标准:月薪300元人民币——这几乎是当时内地普通工人工资的五到六倍。
福利待遇:
包食宿:提供集体宿舍与工作餐;
月休四天:按国家规定享有法定节假日;
绩效奖金:每月超额完成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