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感受,言简意赅。
雷铮则保持着军人的坚毅与简洁,回答总是“很好”、“没事”、“谢谢李医生”。
转折发生在一周后的一個傍晚。
李念军下班前最后一次巡房,发现雷铮正靠在床头,就着台灯微弱的光线,专注地阅读一本卷了边的《论持久战》。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两人目光相遇。
“李医生。”他下意识地想合上书坐直。
“光线太暗,对眼睛不好。”李念军语气温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责备,“你现在需要的是休息。”
雷铮笑了笑,那笑容冲淡了他眉宇间的刚硬:“习惯了,躺着没事做,心里空落落的。”
就这样,他们有了第一次工作之外的对话。
从天南海北,偶然聊到各自的父亲。
李念军惊讶地发现,雷铮的父亲也曾参加过边境保卫战,两位父辈虽素未谋面,却有着相似的热血与忠诚。
一种微妙的共鸣在两人心中回荡。
此后,李念军巡房时总会多停留几分钟。
他们聊天的话题渐渐拓宽。
雷铮会给她讲边防线上四季的风沙雪雨,讲战友之间过命的交情,语气平淡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李念军则会分享一些在伦敦求学的趣事,港岛的风情,但更多的是谈论她对这座新医院未来的构想。
她发现,这位沉默寡言的“兵王”,内心世界远比她想象的丰富和细腻。
而他则看到,这位技术超群、冷静持重的女医生,内心深处藏着一份家国传承的温柔与坚韧。
他会在她成功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后,由衷地说一句:“李医生,辛苦了。”
她则会在看到他忍着剧痛坚持做康复训练时,轻声鼓励:“恢复得不错,再坚持一下。”
情感在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次短暂的交谈中悄然累积。
她开始期待每天见到他,哪怕只是几分钟。
而他,则会默默计算着她每天查房的时间,听到走廊上传来她熟悉的脚步声,心跳总会快上几拍。
一种含蓄而克制的情愫,如同初春的嫩芽,在两人心间悄悄萌发。
他们从未言明,但那份特殊的关心和默契,已悄然超越了普通的医患关系。
病房的窗台上,不知何时多了一盆绿植,那是李念军带来的,她说:
“有点生机,恢复起来会更快些。”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绿植新发的嫩叶上,也照在两人的身上,温暖而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