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官瘾和虚荣心,他是清楚的,自己这个“榜样”若一直只是个普通技术人员,
父亲会怎么想?
街坊四邻会怎么看?
他受不了这种潜在的、微妙的落差。
他需要证明自己,证明父亲一直以来的偏爱和栽培没有错,证明他刘光奇才是真正有出息的那个。
现实似乎也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性。
在南方的机械二厂,有岳父这棵大树的荫庇,他从技术员做起,一路顺风顺水。
比起同期进厂的人,他更早担任项目小组长,最终,在岳父退休前几年,他如愿坐上了技术科科长的位置,正科级。
那时他还不到30岁,年富力强,岳父尚未退休,所有人都觉得他前途无量,下一个副厂长的位置仿佛已是囊中之物。
他曾一度坚信,自己的选择英明无比,走出了那个拥挤的四合院,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岳父的退休,像一道清晰的分水岭。
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大树一旦移开,
炙烤的阳光和风雨便直接打在了他的身上。
失去了最大的依仗,他才猛然发现,自己这些年的顺遂,固然有能力成分,但岳父的影响力无形中为他扫清了多少障碍,又带来了多少机遇。
他性格中的谨慎甚至有些保守,在需要锐意进取和强力手腕的领导岗位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厂里人事关系盘根错节,新的领导有新的班底和想法,他这个“前朝老臣”,又是技术干部出身,渐渐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技术科科长的位置,他一坐就是很多年。
眼看着后来者居上,眼看着那些比他更会钻营、或者背景更硬的人一个个爬到了前面。
副处级的位置空出来不止一次,每一次他都仿佛能看到一点希望,但每一次希望又都悄然落空。
他忽然意识到,或许技术科科长,就是他自己能力的顶点,也是他失去岳父庇护后,所能触及的职业生涯的终点了。
如果没有意外,他可能还会在这个位置上继续熬下去,直到退休。
曾经的“快车道”,早已变成了看不到头的“慢车道”,甚至可能是“死胡同”。
这种认知,比竞争副处长失败更让他感到无力和苦涩。
它无声地否定了他当年选择的价值,嘲笑着他这些年的按部就班。
而去年刘光天的那则新闻,像一道刺目的强光,瞬间照亮了他这种停滞不前甚至有些窘迫的处境。
那个被他几乎遗忘、甚至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