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约莫十来万的病患,依旧是超负荷运转,即便是一天能够治疗一千名病患,可仍旧要十天才能全部看完。
这个时候,京师内其余医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杨家医馆之内。
杨济时长子杨天成,在接受大蒜素治疗,加上各类中药调理后,这些天里头已然基本上药到病除。
“老先生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转至微症区,注意每日作息调养,佩戴好口罩,小生为先生开一副白虎汤”
杨天成简单为来看诊的老者查看一番,便很快得出了结论。
在他的手边,放着一本《张士元防疫指导手册》,上头总结归纳有“大头瘟”各种情况的症状情形,并且对应治疗方法也是十分详尽,而今几乎全京师的医馆都有所配备。
这本《张士元防疫指导手册》,便是脱胎于仁民医馆近来的治疗经验。
起草人正是他的父亲杨济时。
“那个大夫。”这名老者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听闻大蒜可治这大头瘟,而今全城都买不着了,你这里有没有?”
“您说得是大蒜素吧?”杨天成脸上露出微笑说道。“此‘神药’而今都为官府调配,寻常医馆是没有的,您这症状尚轻些,倒不必服用什么大蒜素,我给您开一剂白虎汤,清热生津,平日里多佩戴口罩”
显然,即便是杨天成手里,也没有多少“大蒜素”。
于“现代医学”的理论教诲之中,杨天成早就明白,所谓“现代医学”并非全然抛弃过往,而是结合传统医学,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的改进。
一早上下来,杨家医馆前来看病的百姓,便有一百余个之多。
好在有了咸宜坊的隔离点,京师内的大部分重症病患,都被转移到了隔离区由那边的大夫,进行专业化的治疗,分流到普通医馆的一般都为轻症中症。
实际上,这些天以来,所有京城内的大夫,都需要受到从仁民医馆的专门指导。
仁民医馆派遣专员来教学,还会给他们留下一本《张士元防疫指导手册》。
作为“大蒜素”和“现代医学”的亲身经历者,杨天成便是靠着大蒜素救活的,受着父亲的影响,他自然是对于张允修深信不疑。
然而,京城中的其他大夫并非如此,他们打一开始便不相信张允修那套。
可耐不住张允修强制要求。
他别出心裁,竟然驱使着一群锦衣卫,于京城之中挨家挨户排查各大民间医馆。
若发现不按照《指导手册》行医的大夫,不单单会打板子,还会送到仁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