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历史的记忆得到永久传承。”
每个人都对此表示认同,任燃却有些担心。
在博物馆及展览方面,他肯定不如在座诸人专业,但也正因如此,他才能代表公众的认知和体验。
据他所知,国内也曾有过网上虚拟博物馆,但效果不怎么好,后面还因为技术问题而关停。与此概念较为接近的,还有一些云展览。但云展览只针对部分展厅,未必适用于整个虚拟的博物馆。
任燃便问艾娜:“打造网上虚拟博物馆,具体采用什么服务系统呢?”
陈安宇把艾娜的回答翻译过来:“总的来说,是采用3d虚拟参观和真实场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网上漫游模式。这个漫游很接近现实,在实体场馆中,我们采用怎样的参观动线,在网上虚拟博物馆中,也是一样的。要说有什么不同,就是在虚拟现实的情况下,采用交互式探索的形式,以达到最佳的‘重现’效果。”
艾娜又接着细说:“具体的做法,一是三维重建。针对一些珍贵的重要的藏品,可以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来进行三维重建。”
“我试着诠释一下,”说到三维重建,一直研究机器人的任燃,也有些心得,“具体的操作,是不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得到藏品的真实三维现实,再给出逼真的纹理映射,最后再来组织虚拟展出。”
他曾在某些数字博物馆里看到过,有些藏品是以三维立体模型的形式呈现的,很多小孩都簇拥在展台前,用手指来对“藏品”任意放大、缩小藏品,换着角度去观察、欣赏。
陈安宇翻译道:“是的,是的,大致是这样,但我还有更多的主意。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画展示、角色扮演、历史还原等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和诠释一件重点藏品。”
言至此,王逸少也谈了谈看法:“我们的博物馆,定位是老少皆宜,但侧重点是‘面向未来’。就是说,让祖国的未来能得到更好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艾娜老师还有什么办法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了,我们可以采用虚拟动画和流媒体资源,”陈安宇如实翻译道,“在虚拟动画里,能展示的信息很多。以‘长江口四号’出水的火铳为例。我们既可以在虚拟动画中,展示火铳的生成环境、制作工艺、使用原理等信息,也可以在其中穿插火铳背后的历史知识、文化信息。当然啦!为了孩子们能更便捷地学习,我们也可以制作相关的教育课件,用这个来激发孩子们对藏品的兴趣。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寓教于乐’。”
任燃点头:“非常好。有可行性方案,这事儿就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