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茬呢。
罗广斌也是正儿八经的地下党,《红岩》简直是纪实文学,其中都有人物原型,无论是原著本身,还是影视作品都大受欢迎。
电影继续播放,余切也忍不住心思都放在银幕上了。电影院里面有种沉浸的氛围,在众多观众的情绪感染下,有一分的感情,就会变成两三分。
当马识途看到阿里妹妹得了脊髓灰质炎时,他叹道:“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当看到阿里赤着脚丫奔跑起来,努力超过其他选手时,马识途咽了咽口水,他一句话都不说,完全被情节所吸引。
余切才发现,谢晋确实是有水平的。《小鞋子》有一些小说中没的细节:
阿里的父母在小说中,并没有什么着墨,但在电影中,在北影“疆省班”演员的精湛演技下,这对父母表现出超越民族文化的感情。
宫雪扮演的内地女教师,也成为电影相比于小说的亮点。在原著中(这里指的是原来的伊朗作品),教务主任体罚阿里,一昧的批评和指责阿里,而宫雪扮演的语文教师,却表现出了温柔和宽容,保留住了阿里的善良。
想想宫雪扮演的是个沪市来的语文教师,她有把内地的文化、政策,乃至于一些世俗的道德观念介绍到边疆的任务,使得余切现在作为一个内地人来看电影时,他忽然觉得,这电影有了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谢晋之所以要请宫雪来当女主演的原因吧。
《高山下的花环》那片子出来时,谢晋要求“既不能抹黑部队,又得真实反映战士们的困难”,在今天,一部电影不光是拿到一些票房,它还有苏系国家残留的影视宣传作用。
这部电影怪不得受欢迎。
唯一稍有异议的是片尾,余切客串的那一幕:此时电影已经结束,沪市制片厂把拍摄的花絮放到这里面来。因为片子还放着的,影厅内的观众就像是生了根一样,动弹不得的望着大银幕。
余切旁边的那几个人都呆了:
因为屏幕上的那个人,那个和宫雪一块儿的,不正是我旁边这个男的嘛?
余切在花絮里面“扮演”了一个儿基会的工作人员,他和宫雪一齐拉票,为“春雨行动”这一慈善捐款事业,向观影大众进行宣传。
只见到,余切在镜头中道:“如果您现在还有余力的话,劳烦您在电影结束后……”
这人是谁?
观众都愣住了。
看着还怪合适的。
宫雪在银幕上望着余切,忽然笑道:“您现在看到的这个人,就是作家余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