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薯块悄悄鼓。
蒸煮烤,香满路,吃饱肚子有力赴。
要吃好,把猪养,猪圈里头猪肥笃。
食糟糠,哼小曲,膘肥肉美真富足。
红烧肉,香满屋,日子惬意心满足。
种甘薯,养猪户,大宁岁月甜如酥。”
“这写得确实好,但有些复杂。
我在家乡以及湖广听到的童谣,都是三四句,朗朗上口。”
杨士奇给出评价,皱着眉头看着那张纸。
“这还不够简单?看一眼就能记住。”解缙眼中再次露出错愕的神情。
杨士奇把纸递回去,有些无奈,
“大绅兄,您是进士,是大明数一数二的读书人,自然觉得简单。
但大宁的孩子几乎都不识字,
怎么可能记住这么复杂的童谣,还得再简单些。”
解缙脸色一阵变幻,被人夸赞让他很受用,
但他又真心觉得童谣已经够简单了。
犹豫半天,他才不情愿地点点头。
“我知道了,回去再想想。”
“嗯,大绅兄,去下一个地方吧。
尽快把标语都贴完,
要是在大宁城有效果,咱俩还得去其他城池。”
解缙一愣,“还要去别的地方?”
“那当然,都司又不止大宁一座城,哪里的人都需要教化。
不过教化的前提是让百姓吃饱饭。”
解缙撇嘴,很不认同这句话,说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便腹中饥饿,也可接受教化。
古代贤士中,不乏家境贫寒、少食却苦读不止之人,
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便是例证。
由此可见,传授学识,怎能因没吃饱饭就无法进行?
吃饱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教化的前提。”
解缙这番文绉绉的言论,让杨士奇有些不太适应。
他背着箩筐站在前面,回头无奈地看了解缙一眼。
“为何百姓不是人人都读书?
朝廷在各地都开设了学堂,可去读书的人却寥寥无几。”
“百姓愚昧,把圣人之言当作粪土。”
“他们要种地,春天要耕地翻土、选种播种,
夏天要中耕除草、整枝打杈,
秋天要收割、晾晒储存,
冬天要清理杂草、残茬,除虫、造肥。
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忙,哪有功夫读书识字?”
杨士奇无奈地摇摇头,继续说道:
“一个十岁的孩子,在田间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