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
车胄依旧是徐州刺史。
暗地里。
刘备号令车胄及其属吏。
由于车胄和曹宣的“积极配合”,刘备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权力的让渡。
“车胄迫于形势而暂听将军号令,不可不防,可派人密切监视车胄一举一动。”
“曹宣虽为车胄别驾,但并非车胄死忠,兼之出身贱业,将军可常与走动,许以厚利,或可拉拢。”
诸葛亮徐徐而道,将车胄和曹宣安排得明明白白。
车胄一个官场老油条,会迫于形势而暂时听刘备号令,但绝无可能跟着刘备举兵反曹。
曹宣不同。
改变出身跻身于士族,是曹宣致力之事。
为此。
曹宣不惜效仿糜竺以家资开路,甘愿为车胄付出钱帛粮草,只愿车胄今后能在仕途上提携一二。
有所求,才有被拉拢的机会。
在诸葛亮眼中,曹宣就如同第二个糜竺。
不同的是。
糜竺家财散尽,已无余粮。
而曹宣,颇有家资!
刘备在下邳是注定呆不长久的,可若要战略转移,钱帛粮草乃至于奴客都是急需的。
诸葛亮对车胄和曹宣的安排,刘备深以为然。
有诸葛亮指明方向,刘备不再如以往一般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迟迟无法决断,行动决策变得越来越果决。
当即决断道:“拉拢曹宣,我亲自去办。其余诸事,就有劳军师和诸位了。”
求收藏、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求评论。感谢兄弟们助我提高新书榜排名,排名越高,曝光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