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目标相对于雷达的方向。”
“等等,你先别说另外两个,我们讨论下。”一位教授制止了刘掌柜。
他们探讨起来:
“这是要计算相互空间定位。”
“这种方法依赖于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速度来计算出接收天线之间的精确距离,计算量很大,如果计算量有偏差,得出的相位坐标就是错的。”
“对,我们现有的计算条件,很难做到及时得出结果。刘掌柜,说一下其他的建议。”
刘掌柜继续念道:
“建议2,可能采用机械旋转的方式,使发射和接收天线围绕一个中心轴旋转。当天线指向目标时,回波信号会达到最强。通过记录天线旋转的角度,可以确定目标的方向。”
一位教授拍手道:“这个方法妙啊。”
另一个教授看向刘掌柜“还有第三个,刘掌柜你继续说。”
“建议3:,使用多个固定方向性的天线组成的阵列。每个天线都可以接收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回波。通过比较不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可以确定目标的方向。”
经过教授们的讨论,三种建议,第一种不可行,第二种最简单,第三种精确度比第二种高。
他们询问这三种设备叫什么名字。
刘掌柜看了下纸,回道:“第一种是相位差测量,第二种是机械旋转定位,第三种是天线阵列定位。你们稍等下,我需要发报回去,看看总经理怎么说。”
方文收到了刘掌柜的回电。
看着电报内容,不禁佩服教授们的专业。
第二种确实最简单,因为最早的雷达就是这种定位方式。
但目前从他了解的情况看,似乎欧洲那边还没有发明雷电,那就让中华先将雷达设备发明出来吧。
对于雷达,他有一种迫切需求。
既然可以通过安检门获得电磁波的探测手段。
那雷达安装在飞机上,自己不就有了一个千里眼吗?
这可是料敌先机的手段,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极为重要。
为此,哪怕是再难也要投资研发。
为此,他回电给刘掌柜,要求其与华清物理系建立新的合作研发项目,专门研制连续电波的发射和接受装置。
如果能在二战爆发前发明出来就最好了。
如果不能也有了相应的研究基础,那时候再想办法从过来将雷达资料和设备弄回来,一样可以制作出中华自己的雷达设备。
安检门和雷达的事情,是重大发现,但短时间内排不上用处,属于战争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