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了,自然得小心伺候,别的说,难道李隆基会为了这点小事,把那王毛仲给弄了。
这群小爷要是知道真相,会不会将老朽生吞活剥。陶莫只觉背后微微有些湿,但脸上却是风轻云淡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在陛下面前演好那一出戏。”
“有。”
一众学生齐声应道。
这些牲口不但没有怕,反而很是兴奋,在他们看来,这可是在皇帝和宰相门前露脸啊。
唉.这些人真是不知死活啊!陶莫心口不一地点点头:“那就好。”
皇甫僧念低声道:“我们这算不算是孤注一掷。”
王熙不动声色地回应道:“但这是值得的。”
——
ps:明天凌晨上架了,趁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毕竟休息了这么长时间,开书也没怎么聊。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书成绩不咋地,也不怕大家笑话,其实这本书是我在休息期间,反思出来的结果。
我是有意放慢这本书的节奏,同时给予配角更多的笔墨。
原因就是我在重新看过我之前写的书,发现从承包大明开始,我习惯性在初期,就制造一个比一个大的高潮,虽事实证明,这对于拉升成绩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历史文是有顶的,导致中后期就会陷入疲软。
而且也会导致后期越写越窄,就成了一路平推,不像小厨师和小闲人,后期是有无限遐想。
比如说,李奇和韩艺最后直接篡位,或者选择别人当皇帝,这其实都是可以的,我也都有想过是不是要篡,尤其是小闲人,还纠结了几天,也留了伏笔。
但郭淡和张斐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遐想,结局就在那里。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期完全依靠主角的优势去推动,等于是一条直线往前冲,这就导致忽略了其他角色的成长。
可按理来说,其他角色也应该在主角带来的变化中得到成长,不管借势而起,还是前程受阻。
但这个阶段过了就过了,也没法回头再来补充,导致后期许多配角就变成npc,剧情很难展开。
还有一点就是,一些曾经敢写的细节,是越来越不敢写,有时候写了都删了,比如说王安石的儿子,我就删了很大一段的内容,就是很怕写出来,读者会不爽,我始终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做平衡,但越不敢写,就越不会写了,这也是个问题。
虽然这本书可能有些矫枉过正,但没有办法,我也在摸索之中,不过目前为止,我自己写的还是比较舒服,我也会尽力写好这本书,太监当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