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于所谓的共和,他们更愿意成为臣民——中华帝国皇帝陛下的臣民!
不,应该说是中华帝国皇帝陛下的国民!
在陛下的目光投来的时候,每一个年青的侍从军官无不是挺胸抬头,以用自己最精神的一面去迎接陛下目光的检阅,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是从未曾有过的。也正是他们的敬畏之中,唐浩然向走着,在他们的目光之中,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朕既是国家……
在这种自觉于心中浮现的时候,他走了候车室,在通往月台的路上,他听到一阵万岁声,那些看到他的臣民们,无不是主动的跪伏于地,用千百年来,人们最习以为常的方式去敬畏着皇帝。
尽管在此之前,正是这些跪下的民众将黄袍加在皇帝的身上,尽管他们亲眼目睹了什么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但是,现在,当他们一手“捧”出的皇帝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得心生敬畏之感,甚至隐隐一些百姓在颤抖着。
这种颤抖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胆怯,他们之所以胆怯是因为恐惧,他们害怕自己的福气太薄,以至于无法承受这种得见君颜的“皇恩”,在这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之中,他们的头伏的更低了,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甚至恨不得将自己的头如驼鸟一般的埋于地下。
敬畏!
作为一名记者,在目睹着月台上的变化,莫理循首先感受到就是这个名词,他充分的感受到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敬畏。原本,作为记者的他,与其它的十几名记者,只是随乘专列前往后贝加尔前线,去向全世界报道唐大帅以及他的那些英勇无畏的士兵们,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却目睹了一场革命。
不,这不是一场革命!
可,不是革命的话,又是什么呢?
用革命来形容这里的一切,合适,同样也不合适。因为这场数十万民众掀起的风潮,所要求的不是国民的权力,而是要求一位官员遵从他们的意愿,成为皇帝,成为一个新国家的皇帝,在人类史上,这似乎是从未曾有过的。
用革命形容它并不合适,用颠覆来形容它更不合适,也许,这也注定了这一天的这一幕,会历史成为极为重要的同样也是争议颇多的一段历史。
可尽管不知应该用什么来形容这一切,但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作为记者,是何等的幸运,因为他们见证了这一切,他们知道在接下来,他们还将见证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即将掀起的风潮。
“我们目睹了东方拿破仑的诞生!”
不知是谁,用法语说了一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