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负荷式的开采,而这一代价实际上非但没有甩掉那个帽子,而是真正的戴上了那个帽子。中国原本并不多的石油资源在高负荷的开采中,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陷入如开采成本过高等困境之中。而对石油的需求的不断激增,使得中国越来越多的依靠进口石油。
百年后的中国是依赖进口石油,现在的中国,更是依赖进口石油。虽说东北有大庆油田,按道理来说是不需要考虑石油的问题。但是开采大庆油田的深井技术,要等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发明出来。
在这一石油供给困境之下,未来四十年,更准确的来说是前三十年中国的石油安全如何保障?中国从那里获得充足的石油?
尤其是二十年后的一战,那是第一场彰显石油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战争,随着战争的展开,其军事意义变得越来越明显。石油并不只是海军舰队的必需品,在欧洲和中东战场上,到处都需要石油。燃油卡车取代了马匹,用于运送军人、武器和供给物资。卡车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高。马匹对军队来说是一种负担,马的食量是士兵的10倍。这种新型燃油汽车需要储存的燃料相对较少,内燃机使如坦克和飞机新型战争武器成为可能。
协约国依靠从国外进口石油,主要是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进口,从而保证了自己的石油供应。而德国自己没有石油,战争期间使用的石油多半来自罗马尼亚的油田。为了解决石油供给的问题,其向罗马尼亚宣战,但在国家陷落前,罗马尼亚点燃并破坏了油田,从而使得直到战争结束,德国都未能恢复油田的生产,最终,德国因为石油供应无法保证而输掉了战争。
正后战后的总结一样,协约国是被石油的洪流带进胜利的……在战争开始时,石油和石油产品开始被列为协约国军队必需的主要物品,靠石油才能打仗,靠石油才能赢得战争。没有石油,怎么能保证舰队的机动能力、军队的运输和各种工业的生产呢?
石油就是胜利的血液!
也正是从那时起,这句话成为了左右世界进程的至理名言。二十后的二战,轴心国的惨败再一次验证了这个道理。因为石油的不足,纵横驰骋的坦克部队变成了废铁,翱翔蓝天的飞机被摧毁于地面,破浪航行的舰队被迫留存于港口。
没有石油,就没有战争的胜利!甚至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中国的未来!
如何保障未来中国的石油供应呢?
尽管这个时代英国人用其强大的舰队去保证并于全世界各国推行“自由贸易”,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中国可以通过外贸解决石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