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的佃农都归于他们自己,其它农庄和百姓也应当仿效这个做法。
因此,有不少佃农和百姓都以各种名目少交或者不交赋税粮食,每当官员前去催缴的时候,他们就会将汪府农庄抬出来,这个官员也是没有办法了,才会写了这样一份奏疏。
京郊的汪府农庄……永昭帝是有印象的。
当初京郊这个农庄,还是他赏赐给汪印的,他还有些印象,记得这个农庄占地极大、佃农众多。
汪印并未收取农庄的收成,反而将收成都给了官府和佃农,他同样也有印象。
过去他觉得汪印此举不贪钱财,曾对此大家赞赏,而现在……
仔细想来,汪印这个举动,的确是为了京郊佃农着想,这何尝不是在收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