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的原因,看起来是纳赛尔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导致战争爆发,但法国在战争真的爆发上面起到了比英国还大的作用。
艾登政府刚开始和法国联络的时候,并没有想要一定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在事情初期只是和法国商量一下怎么办,要不要共同对埃及施压。
而法国给艾登政府的反馈可以说是一个惊喜,后来则变成了惊吓,法国坚决支持英国对埃及的强硬态度,并且比艾登还要强硬,不惜为此发动咋战争。
法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法国当时政府面对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埃及总统纳赛尔自认为是阿拉伯世界盟主,一直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反抗。
法国得知了英国因为苏伊士运河有亮拳头的想法,便对这种想法给于了坚决支持,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源头,也就是埃及的纳赛尔政权。
英国人本来刚开始还准备谈谈,在法国的坚决支持下,迅速演变成了不打不行的轨道。
而现在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英国正准备从东印度群岛抽身离开,法国却来劲了。
这种处境就和苏伊士运河战争差不多,法国这么诚意满满的出兵承担风险,英国要是一声不吭的离开,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经过了几次的交涉,英国方面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想走,加上荷兰方面完全站在法国的一边,军事行动计划终于被敲定。
联军组建已经开始准备工作,这件事不可避免的被美国注意到了,一旦不同的国家联合,保密几乎就是形同虚设,华盛顿了解了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动向,也因此展开了讨论。
名义上美国十分希望欧洲这些殖民国家赶紧滚蛋,可是常公的内战也不是一定影响没有,从法属印支,从荷属东印度美国都发现了苏联影响力急剧扩大的踪迹,殖民国家应该滚,但不能让独立的新生国家成为苏联的拥护者。
一边是荷兰盟友的紧急求援,措辞优雅却难掩焦灼,强调着对东印度群岛殖民秩序的必要维护,以抵御苏联思想渗透的威胁。
另一边,则是刚刚解码的电文,来自驻雅加达的年轻领事,字里行间描绘着爪哇岛上硝烟弥漫的村庄和印尼共和派士兵简陋却坚定的抵抗。
这根本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美苏并肩作战的战友情已经消耗殆尽,在伊朗、在希腊、在东亚都已经出现了各自支持者的对抗。
还留有一定实力的殖民国家,可以在各自的区域内帮助美国分担压力。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