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韩地的治理,但鉴于殿下太过“信重”,所以他的工作地点是在洛阳,只有殿下往韩地巡视的时候才会跟随。
洛阳,那是文信侯经营了十余年的地方,韩非可翻不出天去。
别说韩非,张良都嫩了点。
“韩地那些遗贵有动静么?”
作为战胜国,自然有战胜国的姿态,理论上,秦灭韩、赵,那么韩地、赵地所有的土地田亩都是秦国的战利品。
但具体肯定不能这么做。
别的不说,要是敢将黎庶的田地抢走,他们能当场拼命。
但也不能无条件直接给,要不然,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搏命的老秦人心里绝对会不平衡。
如此,便要行变通。
名义上,收缴土地归国有,然后按“功”进行分配。
什么是功?
于贵族而言,在秦攻灭韩赵之时,出钱出人出力,是功;于黎庶而言,在秦灭韩赵之后,投降秦国、遵纪守法、缴纳赋税,是功,举报妄图复国之人,也是功。
——大致就是这意思。
有了功,就能授田。
而作为秦王对新归附子民的恩典,可以提前授予他们使用权,只要老老实实当秦国子民,就不会被剥夺土地。
这在黎庶的接受范围之内。
因为豪族的田地被收缴之后,除了被赏赐给有功之士的,也被划归到可重新分配的范畴。
这可都是上好的良田。
豪族们高不高兴暂且不知道,反正黎庶们是高兴的,对于清查人口和土地都还挺配合。
只是韩国不比赵国。
当初将军腾率军灭韩,大规模的战役都没怎么打,虽然秦军没什么伤亡,但韩地的豪族贵族也没怎么被削弱。
但赵国不同。
在秦军有意无意地纵容下,起义军有目的地对赵国盘踞在地方上的贵族豪强进行了物理消灭,知韫在邯郸时,又借着为当年为质的父祖报仇的名义,对邯郸的贵族进行了扩大化的打击。
如今还能留下的,要么是家族子弟入秦、又在秦灭赵时立过功的,要么是贵族中的清流、难得对黎庶不错的。
真的不算多了。
比之从前贵族豪强多如牛毛的“盛况”,如今甚至可以用大猫小猫三两只来形容。
简直老实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