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成为夏季主食。
玉延,则是山药。
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藷,齐、赵名山羊。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曰景山……其上多草、藷藇。”
《卫国志》中记载,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将生长于古怀庆府的山药进献给周王室,被大赞神物、列为贡品。
除此之外,汉时的《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唐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
作为一种药,可谓历史悠久。
至于作为主食,杜甫倒是写过一句“充肠多薯蓣”,至少在唐宋时期,山药作为主食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现在的时间点还早呢,距离唐宋至少八百年打底。
——有研究的必要性。
“这正是我等欲向殿下与王上禀告的。”
陈辛肃色凝眉,声音微沉,“今岁的气候较之往年暖和许多,臣忧心今岁生有旱情。”
他二人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不仅和土地农事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也研读了许多关于农事的书籍、与各地的农人交流,对天时气候自有一套判断的逻辑方式。
“陈师也这样觉得?”
知韫也不觉得意外,只道,“前几日奉常与太史上了折子,同样忧心今岁的气候过暖,阿父已召重臣廷议。”
农耕乃国之大事。
既然它仰赖于天时,那么秦国自然会有一批人才专门研究它。
或多或少总有点成果的。
“如此,臣可安心了。”
陈辛二人见知韫神色自若、并无太大的忧愁,暂且放下心来。
也是。
脚下踩着的可是秦国的地。
秦王与秦廷重臣,若为敌对阵营的对手,自是虎狼一样的存在,但若为同一阵线的队友,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他们只管带着农家弟子教导农学院的新弟子、安心研究种地,其余事,自然有秦王和秦廷重臣担着,若连秦王也无能为力,他们的力量于大势就更是杯水车薪。
“只盼旱情来得晚一些。”
知韫慨叹道,“只要五月之前未有旱情,就能保住今岁的麦收,余下的再进行抢收,损失便在承受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