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41)(1 / 5)

荀子听懂了秦王父女的意思。

以法家为根基,兼纳诸子百家,择其中能者而重用之。

所谓咸阳学宫,与其说是诸子百家坐而论道之所,不如说是为秦王和秦国培养、遴选贤能之才的摇篮。

不过荀子并不心生抵触。

昔年稷下学宫,亦有学子以自身学术演示于君王,在齐宣王时,受其上大夫称号的稷下士子多达七十六人。

得君王看重,没什么不好。

儒家的先师孔子、孟子周游列国,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得到国君的认可、从而实现政治理想吗?

至于以法家为首……

荀子有点遗憾,但是不多。

一来,他自身儒法兼修、礼法并行,二来,法家于强秦有殊功,后来者想取而代之,亦该先展露其用。

他现在唯一觉得犹疑的,就是以上两点能不能得到保证。

秦之商君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游宦而显耕战。若依此旧制,纵然百家聚于咸阳学宫,也只有压抑沉闷,而无蓬勃朝气,断然不是坐而论道的好去处。

秦祖制、商君法,愿变否?

荀子心下踌躇。

不知是该询问能做主的秦王,还是该询问好说话的栎阳公主。

——若只是空言,那他便不再抱有期许,也不必浪费时间。

“寡人听闻荀卿入秦日久。”

没人说话,嬴政索性自己找了个话题,“既于秦国游历数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有什么教寡人?”

本是想等荀子入章台讲学再问的,但来都来了,早晚无甚区别。

“秦国百姓淳朴,百官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荀子两度入秦,对于秦国自然有较深了解,温声回答并总结。

“秦之强盛,非幸也,数也。”

秦王闻之,神色悦然。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秦虽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实乃强而未安。但请力术止、义术行。”

秦王的笑容缓缓消失。

不过荀子显然不是一个看人脸色不好就退缩的人,他神色坦然且温和,将自己两度入秦的见闻一一道来,若有良政,不吝夸赞,

最新小说: TF三代:江南烬 炭善:听闻雨声 辞月救赎 时代少年团22个A:我们的爱人是他她们 我的第二部人生 元气拯救队之暮雨毅夏 苏朱:我们之间 综漫:我那有着婴儿般蓝色眼睛的爱人 诺月聊天群 斗龙:重生息